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原文】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①。”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囗给②,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佞(nìng):能言善说,有囗才。
 
②御:抵挡,这里指争辩顶嘴。囗给(jǐ):应对敏捷,嘴里随时都有供给的话语。
 
【翻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
 
【解读】
 
莫逞囗舌之能

孔子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木”和“讷”就是少说话,不要逞口舌之利,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于“仁”的境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孔子最反感的便是巧言令色之人。本章孔子借别人对冉雍的评价,再次对好逞口舌之利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与人争论没有赢家,只会使事情更加糟糕。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把“避免与人争论”列为说服他人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认为,一场辩论的结果会使辩论双方比以前更坚持他们的见解,更相信他们的绝对正确性。如果辩论输了,你是真的失败了;可是如果赢了,实际上还是输了。因为你辩论胜了对方,会使对方感觉到自卑,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会对你的胜利充满怨恨。况且,对方即使在口头上认输,但心里肯定是不会服气的。孔子的言论,与卡耐基的观点异曲同工。
 
苏轼的才华绝世,但仕途却一路坎坷、屡遭打击,这与他直谏朝政、讽时讥世有很大关系。在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时,他就写了首《山村》的诗,即:“杖藜衷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诗的大意是老百姓得到了青苗钱后,就立即在城中过度消费。后来,他又作《秋日牡丹》一诗,其中有两句是“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被人看作是借化工比执政,借闲花比小民,讽刺当朝的执政者,被人从湖州任上逮捕回京问罪。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之所以身陷囹圄,就是因为逞口舌之利。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但反应快,口才也好。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他们在高谈阔论,总是在炫耀着自己的才能有多么出众。倘若他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争辩,很可能会凭着自己的“辩才”无往而不胜。不管自己有理没理,只要让他们抓住了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就会展开大肆攻击,将对方辩到哑口无言。这种人若是放到辩论会上或是谈判桌上,也许是个人才。可是,人生不是一场辩论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此“强势”,早晚是要吃亏的。
 
还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是真理的拥有者,喜欢与人争论不休。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有些时候言辞也是很苍白无力的,它根本就不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就算是口若悬河也无济于事。因此,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学会谨言慎行。要知道,在他人面前逞口舌之能是毫无意义的,有时还会把自己逼上绝路,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晚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