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原文】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注释】
①约:约束,拘谨。
【翻译】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
【解读】
【解读】
懂得自我约束的人少犯错误
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换做现代的话讲,就是自律。孔子认为,普通人决心身体力行,实践圣贤之道,虽然行动上能够坚持,心中却仍然有所放纵,导致行为也会出现偏差。如果能收敛自己的心绪,约束自己的思想,每件事都从念头开始严守规矩,怎么会出现差失呢。在身心上做到省约,不做放逸之事、非礼之事,就不会败坏道德而失去志向;在用度上做到省约,不做奢侈无益之事,就不会劳神伤财,所以过失自然会减少。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临漳)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9岁时就做了州主簿,18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突出,很有声望。他之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据说他在做尚书郎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察地主官吏途经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
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
比起袁聿修来,唐朝皇帝唐文宗就没这么明智了。
唐朝唐文宗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随后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没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谓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身上的毛病过失就好比树干、树枝和树叶,而心上的毛病过失则是树根。出了问题从身上改,能够改正某一个问题,却不能改正一类问题。只有从心上改,彻底转变了心中的念头,才能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 那一瞬的温柔(23554867)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人家只是在谈“自我约束”,没有说压抑自我吧。。。。。。就
- MandyLee(360935283)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有空把整部论语读下来,不要总是把里面一则则的拆分出来然后
- 纷纷扰扰(177239404)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慎独很困难。既约束行为,又约束念头。人思绪纷扰,稍有不慎
- king(2196088659)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此处的“约”是指不庞杂。此段的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承诺他
- 柚子(384715132)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对自己约对别人恕对物质俭
- 青花(13356791885)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单纯内求自律,是为“独阴”,仍需要走出小我,在实践矛盾中
- 十八子(2633191209)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只是一个东西
- 青花(13356791885)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通过约束自己,得到成长,只是一个方面;成长的力量还来自另
- 小命一条(1175646948)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什么意思青花我不懂
- 嘶鸣(895417529)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约主要是的是约束自己的妄为,也就是贪婪的欲望。而不是克制
- 海南力佳酒类专营(695683412)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文字为何不能复制?
- 青花(13356791885) 评论 子曰:“以约失之者:内求于己,只是一端。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