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章为《论语》:为政篇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解读】
在追求中完善自己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名家解读】
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性,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阶段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约束性、制约性,人们不免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名家解读】
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性,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阶段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约束性、制约性,人们不免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姜广辉《儒学的道德精神及其对它的现实思考》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 红de豚(17716016)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
- 岸芷汀兰(137529571)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善哉善哉
- 佛性哥(625593125)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何为僭越???
- 佛性哥(625593125)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有道! !!!!!
- 佛性哥(625593125)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比楼上深一点!!!
- 佛性哥(625593125)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太浅继续努力!!
- 佛性哥(625593125)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这解释很有意义i!!可也!!!
- 秦苒(2149915371)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那就找一个重新开始的理由
- 三杯两盏淡酒(156568)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孔子概述了他修道的一生,告诫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 文馨(40659777)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孔子十五岁开始问道,三十岁初有所悟,习道十年至四十岁,方
- 慕渊(394792023)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夫子十五岁志于学,通过十五载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感悟和总
- Jobs(676638247)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夫子讲述自己学道及得道的一生,并非要传世效仿。个人对此段
- 白一(1029847440)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同时,在后文,朱熹的解释是“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
- 白一(1029847440)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这属于佛法范畴了......
- 白一(1029847440)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根据《四书章句集注》,“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这
- 九哥(208165188)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夫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才小有成就,四十岁不再
- Cryosun(1092658016)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孔子讲的是人生的境界,立身,不惑,知命,宁静,淡泊。也可
- 上善若水(2313717914)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朝闻道、夕死可矣
- 79025278C'estlavie(79025278)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一切最好就是,现在开始,一切开始了,都不晚
- 陶哲轩-小消(1241169737)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我也是,小时候学这些课文老师不会引申将这些道理就是背拿高
- 老高(1274801827)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现在看来,接触晚了,若是早一点看到这些道理该有多好。
- 朝俞(2781743647)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还行,做的很周到
- --Demon(1013785976)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这是孔子描述自己的人生,现在人来描述自己,真是僭越
- 史迪奇(30268464)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五十知天命,六十顺应天命
- yanglu(14034860)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这一章体现出孔子不同的思想境界,三十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
- 人生路漫漫(3035534628)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很有道理啊
- 奇谋妙计(2595097486)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何时才能无欲无求
- weiwei(1430967319) 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我想要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