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含义是“礼可以使人成器”的意思。本篇与《礼运》篇相互补充,写了礼和人之间的关系。礼作为器在使用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是表现在外的;而人作为礼的施行者,又必须具备忠信的美德,否则礼作为器的作用也要受到影响,这是反映在内的。
以礼为器,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则是盛德所体现出来的。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则无所不正,在遇事上做到这点没有什么是不会成功的。对于人来说礼就好像是竹箭表面上青色的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天下之大,也就竹箭和松柏有这样的大节,因此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树叶不会凋零。君子有礼,也刚好是这样,不仅可以和外部的人相处的很好,和内部的人也能和谐相处。因此由于他的仁慈民众就会万众归心,就连神灵也很喜欢他的祭品。
详细翻译
先王制定的礼仪,不仅有外在的形式,也有内在的实质。其内在的实质就是忠信,礼的外在形式就是得理合宜。如果礼没有内在的实质,它就不会成立;离开了外在形式,礼就没有办法继续实施下去。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神灵,合于人心,顺于万物的一种东西。在不同的季节就会有不同的生物,土地也会长出不同的产品,五官的作用各不相同,万物也有不同的用法。因此,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不会将其作为祭品的,即便拿过来,神灵也会拒绝享用。在山中居住,就以水中的鱼鳖当作礼品;住在水边,却以山里产的鹿豕作为礼品。这样的做法,君子觉得是不懂礼数的。因此,要依照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根据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因此即便是遇到灾荒,百姓也不会感到惶恐不安,因为制定礼法时是很有分寸的。
详细翻译
有的时候礼是以多为贵的。例如,天子有七座宗庙,而大夫只有五所,大夫有三所,士仅一所。例如,天子的膳食有二十六豆,公爵有十六豆,诸侯有十二豆,上大夫八豆,下大夫六豆。例如,诸侯外出带七个随从,主国馈赠的饔饩多达七牢;而诸侯的卿出访,只可以带五个随从,主国馈赠的饔饩只有五牢。又如,天子的坐垫是五层,而诸侯只是三层,大夫只是两层。例如,天子去世后七个月才葬,下葬的时候羽毛棺饰有五重,要用八个;诸侯去世后五个月才葬,下葬的时候羽毛棺饰有三重,要用六个;大夫去世后三个月下葬,羽毛棺饰备用两重,要用四个。这都是以多为贵的例子。
详细翻译
有时候礼是以少为贵的。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在祭天的时候就只用一头牛。天子来到诸侯的府上,诸侯也仅用一头牛来招待。又如,诸侯互相朝聘,只用郁鬯献宾,不会摆设大大小小的菜肴;而大夫来聘,主国应用美酒佳肴来款待。又如,天子吃饭如果吃一口就觉得吃饱了,这时应该劝谏其继续进食;而诸侯进食,吃两口说饱了;大夫和士进食,吃三口说饱了;对于那些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吃饭就没有这样斯文,一直到吃饱为止。又如,天子祭天时所乘之车,只用一圈繁缨作为马饰,祭祀所用的车一般会有时七圈繁缨作为马饰。又如,圭璋在玉中是比较贵重的,能够作为单独的礼物进献;而琥璜是次于圭璋的玉,不能单独作为礼品进献,需要在加上酒醪才可以进献。神灵比人尊贵,但在祭祀的时候只有一层凉席。又如诸侯临朝,大夫人数少,君主就会逐个行作揖之礼,而士的人数众多,君王就对他们集体作一个揖就算了事。这些都是礼以少为贵的例子。
详细翻译
有时候礼也是以高为贵的。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诸侯可以建成高大的宫阙,大夫、士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这些都是以高为贵的例子。有时候礼也是以低为贵。例如,天子并非在高坛上举行祭天祭礼,而是在坛下扫地而祭。又如,天子、诸侯的酒杯不用托盘,大夫的酒杯则用托盘,士的酒杯要用高脚托盘。这是以低为贵的例子。
详细翻译
因此先王在制定礼仪的时,是按照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去赋予其意义的。因此一定要顺应天时去举行祭礼,在何时祭祀何神是不能错乱的;举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仿照日出于朝和月见于夕;祭天这项祭礼是至高无上的,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高的圆丘;祭地是至卑无二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低的方泽。因此一切风调雨顺,君王孜孜不倦地去报答神恩。古代先王快要举行祭祀时,崇尚有品德的人,尊重有道艺的人,任用贤能的人,将这些贤能的人放于助祭的位置上,斋戒之前还要聚众宣誓,以诫不恭。然后才在圆丘上祭天,在方泽中祭地,登上泰山燔柴向天报告成功,祭祀天帝的吉地应在南郊选择。因为燔柴向天报告成功,所以凤凰来仪,龟龙毕至;因为在南郊祭于天帝,因此风调雨顺,冷热按时。如此一来,圣人在上朝时只要面朝南边,无须挂心,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详细翻译
太庙之中的祭礼真让人肃敬动容。首先,牺牲由君王亲自牵入太庙,大夫协助拿着杀牲告神的玉帛紧跟其后。然后,君王又亲自制祭,夫人献上盎齐之酒。接着,君王又亲自馈熟,夫人再次献酒。在这个行礼过程中,卿大夫跟在君王的身后,而命令自己的夫人跟在王夫人身后。谈起他们的神情,那真的是毕恭毕敬,一点也不带含糊的,是那样专心致志的忠诚,又是那样地迫不及待地想让祖先享用供品。牵牲入庙时,首先要在庭院中祭神;进献生血生肉时,又在室中告祭于神;在堂上祭神并进献熟肉。告祭三次都不在同一个地方,这就表明求神又不知道神到底在什么地方。先设正祭于堂,又设祭于庙门之外,就好像是在询问:“神到底在何处呢?在这边吗?”一献之礼是不够讲究的,三献之礼才会显得隆重一点,五献之礼就礼数更加详备,至于七献之礼,那真是神乎其神了。
详细翻译
君子说:“五味的根本在于甘味,在这种基础之上可以调出百味。五色的根本在于白色,在这种基础上可以调出五彩。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忠信是礼的根本,只有忠信的人,才能够学习礼仪。如非忠信之人,礼也不会跟着你瞎跑。这样来看,礼虽然重要,但是得到忠信的人会更加重要。”孔子说:“即便将《诗经》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假如未学过礼法,就连最简单的一献之礼恐怕也难以成功。懂得了一献之礼,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飨之礼。懂得了大飨之礼,如果不再继续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旅之礼。懂得了大旅之礼,未必就能担当祭天之礼。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