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论篇 第十九

荀子的学问,除了说政治之道外,最重要是说礼义。荀子说的礼有多层意义,礼也包括乐。荀子认为礼是法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类别中的纲要,所以礼制是包括政制和法制的。如果把礼视为一个德目的话,就贯通到义、仁、智。但荀子在《礼论篇》说的礼,就不是说这些,而是专注说儒家重视的礼仪,注重说明礼仪的意义。先秦诸子中,墨家、法家及其他各家都说政治,墨家、道家也说德行,但他们都轻视礼乐。墨家、法家认为葬礼没有用。道家认为道德在仁义之上,礼乐的仪文没有礼的意义,所以都轻视礼乐。儒家孔子很重视礼乐,所以要说礼之本,而孟子则不太重视一般的礼仪,认为葬礼不是为了仪式庄严,而是要尽人心。而荀子就是在墨家的非乐、节葬主张之后,再详细论述礼乐的意义。
 
荀子在《礼论篇》说礼之三本的意义。这个礼之三本是很重要的文化传统,但荀子只详细说到对祖先、亲人和君主的丧礼意义,没有详细说明天地之礼的意义,《礼论篇》也没有说到其他人与人之间礼仪的意义。我们尝试综合《礼论篇》、《乐论篇》来看看荀子说礼乐的意思。很明显,荀子是说人内在的哀敬喜乐之情,表现在外而成为礼仪。而人实行礼仪,又可以培养人智慧思虑真诚的德行。如实行丧礼,可以表现人对死者的敬始慎终之情,培养出终身不忘的德行。人对于亲人的丧礼,可见到人的感情和鸟兽是相同的,但比鸟兽更深远。荀子时代的葬礼一定要三日成服,三月而葬,父母君师之丧,更要三年,这些礼仪,都是根据人事人情而定,一定要等待适当的时节才能完成。由此可见丧礼是贯通到人情和天时。而礼的仪节,有贵贱亲疏的分别,通过礼仪,就可以令人分别出贵贱亲疏,明察伦类。君主之礼有三年之丧,就足以令人注重君主是人群的统率。这是礼仪对社会起的政治效用。而葬礼的器物,只和在生时的器物相似而不可用,是要像在生时一样而敬送死者。丧礼一定有变化有装饰,是为了要消除生者对死者的厌恶。祭礼事死如生,祭至远祖,是要贯通生者和死者的分隔,令生者和死者的关系好像断而其实不断,成就人道的永久长存。
 
可见荀子重视礼乐,正是由于礼乐通天时,通天地万物,通人的情感,通人的德行。由实践礼乐而尽力完成人的伦理,成就政治社会的分别与和谐,尽力完成礼制的意义。礼乐又贯通生者和死者的古今距离,成就人道的永久长存,贯通人类古今历史的意义。这是荀子贯通天地万物和人心,尽力完成人伦、制度,而贯通到历史之道,礼乐就是这个道具体表现而成为人道极致的所在。《礼记》说礼乐的意义,论述更详细,但也都是本于荀子的说法而作进一步说明。荀子之道,最后应是返回到礼乐的意义。所以荀子说政制和为学之道,常常说礼,就是因为不可不这样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制的起源是怎样的?答:人出生而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有追求而没有限度和界线,就不能不争夺;有争夺国家就会混乱,混乱就会穷困。先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确定名分,用来培养人的欲望,供给人所追求的,令欲望一定不会追逐无穷的物质,物质一定不会用来满足无穷欲望,这两者是会互相支持而增加的。这就是礼制的起源。

详细翻译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人出生的根本;先祖,是同类种族的根本;圣君老师,是治理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会有人的出生呢?没有先祖,怎么会有我的出生呢?没有圣君老师,怎么会有治理的社会呢?三者有部分消失了,就没有安定的人民。所以礼,向上事奉天,向下事奉地,尊敬先祖而尊崇圣君老师,是礼的三个根本。

详细翻译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尝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太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在大飨的祭礼中,崇尚用樽器载清水,用俎器盛载生鱼,先奉上太羮,这是尊崇饮食的根本。在每季的祭礼中,崇尚樽器而用甜酒,先奉上黍稷而再给予稻粱食用。在每月举行的祭礼中,调制太羮而充满众多美食。这是尊崇根本而亲近实用。尊崇根本的礼叫作文饰,亲近实用的礼叫作合乎道理,两者结合而成为文制,以返回太一之道,这就叫作最大的尊崇。樽器崇尚用清水,俎器崇尚用生鱼,豆器先用来奉上太羮,是仪节之一。不会喝光拿爵器人的酒,不吃完成祭事后俎器的食物,三次劝食而不食,是仪节之一。在大婚礼仪中,未举行合卺交杯齐尊卑的礼仪,太庙祭祀中代表受祭的人未进入太庙,刚刚死去而未换上寿衣,是仪节之一。天子祭天时坐的车用素色车帘,郊祭时戴麻制的帽子,丧服要先穿上散乱麻布,是仪节之一。三年的守丧期,哭至没有声音,唱《清庙》歌曲,一人歌唱三人咏叹,悬挂一口钟,崇尚用拊和膈的乐器,用红色琴弦和打通瑟底孔洞,是仪节之一。

详细翻译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骛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礼,会使用财物,会用礼仪的文饰区别贵贱,会用礼仪的多少来分别,会用尊贵的或简约的礼仪作为要领。有些礼仪的文饰和条理繁多,但培养情感的作用很省约的,是尊贵的礼仪。有些礼仪的文饰和条理省约,但要表达的情感繁多,是简约的礼仪。有些礼仪的文饰条理,和情感作用是互为内外,互为表里,是一并实行而互相参杂其中的,是适当正中的礼仪。所以君子在上位要行尊贵的礼仪,在下位要尽力实行简约的礼仪,而中间的人适当地处于正中。无论是行走的奔驰,快跑的奔驰,奋起羽翼的奔驰,都不离开礼,这是君子的活动的高台房屋。如果一个人有礼,他就是士人君子。离开了礼,就是一般人。能够生活在礼之中,觉得广大周遍,尽力做到礼的次序的,就是圣人。所以圣人的仁厚,是因为礼的积存,圣人的伟大,是因为礼的广大,圣人的高崇,是因为礼的尊贵,圣人的光明,是因为礼的尽力实践。《诗经》说:礼仪终究合乎法度,笑语也终究可以得到。就是这个意思。

详细翻译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

礼,是要严谨地治理生死的。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终结和开始都是美善的,人道就完成了。所以君子尊敬开始和谨慎终结,终结和开始都一样美善,是君子之道,是礼义的文制表现。如果厚待出生而鄙视死亡,就是尊敬有知觉的而轻慢无知觉的,这是奸邪的人的道,而且表现的是背叛的心。君子用背叛的心接待奴婢,尚且感觉羞耻,何况用来事奉尊敬的人和亲人。所以对待死之作为一个道,是因为死只有一次而不可以再重复,臣子对君主表示敬重,子女对父母表示敬重,在死亡时全部表达了。所以事奉在生的人不忠诚仁厚,不敬重礼义文制,叫作粗野。送别死亡时不忠诚仁厚,不敬重礼义文制,叫作贫瘠。君子会轻视粗野,会因贫瘠而感到羞耻。所以天子的棺椁有十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人两层,然后又有殓尸用的衣服被子多少、厚薄的数量不同,棺椁都有扇子形的饰物花纹的等级。这些都是用来尊敬装饰死者,令生死终始都一样美善,这种终始都一样足以成为人的愿望,这就是先圣王之道,忠臣孝子的极致。天子的丧礼牵动四海国家的人,聚集诸侯。诸侯的丧礼牵动交往的国家,聚集大夫。大夫的丧礼牵动一国的人,聚集贤德之士。贤德之士的丧礼牵动一乡的人,聚集朋友。百姓的丧礼,集合族人朋友,牵动一州一里的人。受过刑罚的罪人的丧礼,不可以集合族人朋友,只可以聚集妻子和子女,棺椁只有三寸厚,殓尸用衣被只有三件,不可以装饰棺椁,不可以在白天举行,只可以在黄昏埋葬。家人只可以穿平凡的衣饰去埋葬,回来时,没有哭泣的仪节,没有粗麻布做成的丧服,没有亲疏不同的丧期月数等级,各自返回自己平常生活,各自回复自己重新开始生活。到最后,死者已经葬埋,就好像没有丧葬的人而完结了,这就叫作最大耻辱。

详细翻译

丧礼之凡,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尔则玩,玩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丧礼的纲要:死后要装饰,丧葬礼仪要是渐渐远去的,长久日子后,生者要回复平常生活。对待死亡之道,不装饰就令人厌恶,厌恶就不会哀伤,丧葬礼仪与生者太接近,就令人轻忽,轻忽就会令人厌恶,厌恶就会忘记,忘记就会不敬。如果有一日尊敬的父母死去,而来送葬的人不哀伤,不恭敬,就近似禽兽了。君子以此为羞耻。所以死后要装饰,是要消除厌恶。丧葬礼仪要渐渐远去,是要成就恭敬。长久要回复平常生活,是要协调在生的人。

详细翻译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使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

三年的丧期,是为什么呢?答:因为要配合感情而建立文制,因而可以治理群众,所以辨别亲疏贵贱的仪节,而不可随意增加减少。所以说,礼是无往而不变的方法。创伤巨大,伤痛日子就长久,痛楚大的,痊愈日期就会迟。三年的丧期,是配合感情而建立的文制,是用来给最伤痛人的极限。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都是用来给极伤痛的人的修饰。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而哀痛却未曾终止,思慕未曾忘记,但丧礼就此断绝了,岂不是因为送别死者的人要有个终结,要恢复生活,要有节制吗?凡生于天地之间,有血气的类别一定有知觉,有知觉的类别,没有不爱它的同类。现在大的鸟兽失去它的群体,超过一个月时间,就一定返回顺流而找回群体,经过故乡,就一定会徘徊、鸣叫、踟蹰不前,然后才能离去。小的就是燕子麻雀,也会啁啾叫一会儿,然后才能离去。所以有血气的类别,没有比人更有知觉的,所以人对于他的亲人,到死也未曾穷尽。我们将要遵循愚昧浅陋淫邪的人吗?这样的人,亲人早上死去,晚上就忘记了。如果对这些人不加拘束,这样的人就连鸟兽也不及了,他们又怎能互相群居而没有混乱呢?我们将要遵循有修养修饰的君子吗?这样的人,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却觉得好像马匹跑过裂缝那样快。但如果要满足君子,就要有无穷尽的期限。先圣王圣人于是为人建立适中的制度仪节,统一令其成为文制条理,就可以在适当时候放下了。

详细翻译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頀》《武》,《汋》、《桓》、《箾》、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恶之文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心情变化感动,郁积不顺畅,不能没有时机表达。所以人在欢欣和睦的时候,忠臣孝子也会因心情变化感动而有所表达。他们所表达的,是颇大的感动。没有适当的礼仪,心意就受委屈,他表达心意的感情就不痛快而觉得不足,就是因为这些礼的仪节欠缺了而不具备。先圣王于是为这感情而建立文制,让人尊敬应尊敬的人,亲爱应亲爱的人,这个意义就能表达了。所以说: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忠信爱敬的表达,礼节文饰的盛大,如果不是圣人,不能知道。圣人明白知道祭祀是什么,士君子安心实行,官员持守祭祀,百姓以祭祀成为习俗。祭祀在君子,就是做人之道,在百姓,就是鬼神的事情。所以祭祀中使用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的乐器,演奏《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的乐曲,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喜乐的文制。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哀痛的文制。军队的师旅有编制,刑法有等级,刑罚没有不和罪行相称的,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憎恶的文制。祭祀前要卜筮,看日期预测吉凶,斋戒沐浴,修饰清理祠庙,安排祭祀席位的小桌子和席子,安排祭祀鬼神用的祭品,诉说祭祀的祷词,好像有人享用那样。祭品聚集好都用来祭祀,好像有人品尝那样。不必拿爵器的人举出爵器,主人有自己的酒器,好像有人饮酒那样。宾客离开,主人拜别,然后返回,更换丧服,在座位上哭,好像有人离开了那样。这些仪节,又悲哀!又恭敬!侍奉死去的人好像侍奉在世的人,侍奉已死亡的人好像侍奉生存的人,祭祀对象陈述出来没有形影,但是这些礼仪就成为文制。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