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学问,除了说政治之道外,最重要是说礼义。荀子说的礼有多层意义,礼也包括乐。荀子认为礼是法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类别中的纲要,所以礼制是包括政制和法制的。如果把礼视为一个德目的话,就贯通到义、仁、智。但荀子在《礼论篇》说的礼,就不是说这些,而是专注说儒家重视的礼仪,注重说明礼仪的意义。先秦诸子中,墨家、法家及其他各家都说政治,墨家、道家也说德行,但他们都轻视礼乐。墨家、法家认为葬礼没有用。道家认为道德在仁义之上,礼乐的仪文没有礼的意义,所以都轻视礼乐。儒家孔子很重视礼乐,所以要说礼之本,而孟子则不太重视一般的礼仪,认为葬礼不是为了仪式庄严,而是要尽人心。而荀子就是在墨家的非乐、节葬主张之后,再详细论述礼乐的意义。
荀子在《礼论篇》说礼之三本的意义。这个礼之三本是很重要的文化传统,但荀子只详细说到对祖先、亲人和君主的丧礼意义,没有详细说明天地之礼的意义,《礼论篇》也没有说到其他人与人之间礼仪的意义。我们尝试综合《礼论篇》、《乐论篇》来看看荀子说礼乐的意思。很明显,荀子是说人内在的哀敬喜乐之情,表现在外而成为礼仪。而人实行礼仪,又可以培养人智慧思虑真诚的德行。如实行丧礼,可以表现人对死者的敬始慎终之情,培养出终身不忘的德行。人对于亲人的丧礼,可见到人的感情和鸟兽是相同的,但比鸟兽更深远。荀子时代的葬礼一定要三日成服,三月而葬,父母君师之丧,更要三年,这些礼仪,都是根据人事人情而定,一定要等待适当的时节才能完成。由此可见丧礼是贯通到人情和天时。而礼的仪节,有贵贱亲疏的分别,通过礼仪,就可以令人分别出贵贱亲疏,明察伦类。君主之礼有三年之丧,就足以令人注重君主是人群的统率。这是礼仪对社会起的政治效用。而葬礼的器物,只和在生时的器物相似而不可用,是要像在生时一样而敬送死者。丧礼一定有变化有装饰,是为了要消除生者对死者的厌恶。祭礼事死如生,祭至远祖,是要贯通生者和死者的分隔,令生者和死者的关系好像断而其实不断,成就人道的永久长存。
可见荀子重视礼乐,正是由于礼乐通天时,通天地万物,通人的情感,通人的德行。由实践礼乐而尽力完成人的伦理,成就政治社会的分别与和谐,尽力完成礼制的意义。礼乐又贯通生者和死者的古今距离,成就人道的永久长存,贯通人类古今历史的意义。这是荀子贯通天地万物和人心,尽力完成人伦、制度,而贯通到历史之道,礼乐就是这个道具体表现而成为人道极致的所在。《礼记》说礼乐的意义,论述更详细,但也都是本于荀子的说法而作进一步说明。荀子之道,最后应是返回到礼乐的意义。所以荀子说政制和为学之道,常常说礼,就是因为不可不这样说。
礼制的起源是怎样的?答:人出生而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有追求而没有限度和界线,就不能不争夺;有争夺国家就会混乱,混乱就会穷困。先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确定名分,用来培养人的欲望,供给人所追求的,令欲望一定不会追逐无穷的物质,物质一定不会用来满足无穷欲望,这两者是会互相支持而增加的。这就是礼制的起源。
详细翻译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人出生的根本;先祖,是同类种族的根本;圣君老师,是治理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会有人的出生呢?没有先祖,怎么会有我的出生呢?没有圣君老师,怎么会有治理的社会呢?三者有部分消失了,就没有安定的人民。所以礼,向上事奉天,向下事奉地,尊敬先祖而尊崇圣君老师,是礼的三个根本。
详细翻译
在大飨的祭礼中,崇尚用樽器载清水,用俎器盛载生鱼,先奉上太羮,这是尊崇饮食的根本。在每季的祭礼中,崇尚樽器而用甜酒,先奉上黍稷而再给予稻粱食用。在每月举行的祭礼中,调制太羮而充满众多美食。这是尊崇根本而亲近实用。尊崇根本的礼叫作文饰,亲近实用的礼叫作合乎道理,两者结合而成为文制,以返回太一之道,这就叫作最大的尊崇。樽器崇尚用清水,俎器崇尚用生鱼,豆器先用来奉上太羮,是仪节之一。不会喝光拿爵器人的酒,不吃完成祭事后俎器的食物,三次劝食而不食,是仪节之一。在大婚礼仪中,未举行合卺交杯齐尊卑的礼仪,太庙祭祀中代表受祭的人未进入太庙,刚刚死去而未换上寿衣,是仪节之一。天子祭天时坐的车用素色车帘,郊祭时戴麻制的帽子,丧服要先穿上散乱麻布,是仪节之一。三年的守丧期,哭至没有声音,唱《清庙》歌曲,一人歌唱三人咏叹,悬挂一口钟,崇尚用拊和膈的乐器,用红色琴弦和打通瑟底孔洞,是仪节之一。
详细翻译
礼,会使用财物,会用礼仪的文饰区别贵贱,会用礼仪的多少来分别,会用尊贵的或简约的礼仪作为要领。有些礼仪的文饰和条理繁多,但培养情感的作用很省约的,是尊贵的礼仪。有些礼仪的文饰和条理省约,但要表达的情感繁多,是简约的礼仪。有些礼仪的文饰条理,和情感作用是互为内外,互为表里,是一并实行而互相参杂其中的,是适当正中的礼仪。所以君子在上位要行尊贵的礼仪,在下位要尽力实行简约的礼仪,而中间的人适当地处于正中。无论是行走的奔驰,快跑的奔驰,奋起羽翼的奔驰,都不离开礼,这是君子的活动的高台房屋。如果一个人有礼,他就是士人君子。离开了礼,就是一般人。能够生活在礼之中,觉得广大周遍,尽力做到礼的次序的,就是圣人。所以圣人的仁厚,是因为礼的积存,圣人的伟大,是因为礼的广大,圣人的高崇,是因为礼的尊贵,圣人的光明,是因为礼的尽力实践。《诗经》说:礼仪终究合乎法度,笑语也终究可以得到。就是这个意思。
详细翻译
礼,是要严谨地治理生死的。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终结和开始都是美善的,人道就完成了。所以君子尊敬开始和谨慎终结,终结和开始都一样美善,是君子之道,是礼义的文制表现。如果厚待出生而鄙视死亡,就是尊敬有知觉的而轻慢无知觉的,这是奸邪的人的道,而且表现的是背叛的心。君子用背叛的心接待奴婢,尚且感觉羞耻,何况用来事奉尊敬的人和亲人。所以对待死之作为一个道,是因为死只有一次而不可以再重复,臣子对君主表示敬重,子女对父母表示敬重,在死亡时全部表达了。所以事奉在生的人不忠诚仁厚,不敬重礼义文制,叫作粗野。送别死亡时不忠诚仁厚,不敬重礼义文制,叫作贫瘠。君子会轻视粗野,会因贫瘠而感到羞耻。所以天子的棺椁有十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人两层,然后又有殓尸用的衣服被子多少、厚薄的数量不同,棺椁都有扇子形的饰物花纹的等级。这些都是用来尊敬装饰死者,令生死终始都一样美善,这种终始都一样足以成为人的愿望,这就是先圣王之道,忠臣孝子的极致。天子的丧礼牵动四海国家的人,聚集诸侯。诸侯的丧礼牵动交往的国家,聚集大夫。大夫的丧礼牵动一国的人,聚集贤德之士。贤德之士的丧礼牵动一乡的人,聚集朋友。百姓的丧礼,集合族人朋友,牵动一州一里的人。受过刑罚的罪人的丧礼,不可以集合族人朋友,只可以聚集妻子和子女,棺椁只有三寸厚,殓尸用衣被只有三件,不可以装饰棺椁,不可以在白天举行,只可以在黄昏埋葬。家人只可以穿平凡的衣饰去埋葬,回来时,没有哭泣的仪节,没有粗麻布做成的丧服,没有亲疏不同的丧期月数等级,各自返回自己平常生活,各自回复自己重新开始生活。到最后,死者已经葬埋,就好像没有丧葬的人而完结了,这就叫作最大耻辱。
详细翻译
丧礼的纲要:死后要装饰,丧葬礼仪要是渐渐远去的,长久日子后,生者要回复平常生活。对待死亡之道,不装饰就令人厌恶,厌恶就不会哀伤,丧葬礼仪与生者太接近,就令人轻忽,轻忽就会令人厌恶,厌恶就会忘记,忘记就会不敬。如果有一日尊敬的父母死去,而来送葬的人不哀伤,不恭敬,就近似禽兽了。君子以此为羞耻。所以死后要装饰,是要消除厌恶。丧葬礼仪要渐渐远去,是要成就恭敬。长久要回复平常生活,是要协调在生的人。
详细翻译
三年的丧期,是为什么呢?答:因为要配合感情而建立文制,因而可以治理群众,所以辨别亲疏贵贱的仪节,而不可随意增加减少。所以说,礼是无往而不变的方法。创伤巨大,伤痛日子就长久,痛楚大的,痊愈日期就会迟。三年的丧期,是配合感情而建立的文制,是用来给最伤痛人的极限。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都是用来给极伤痛的人的修饰。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而哀痛却未曾终止,思慕未曾忘记,但丧礼就此断绝了,岂不是因为送别死者的人要有个终结,要恢复生活,要有节制吗?凡生于天地之间,有血气的类别一定有知觉,有知觉的类别,没有不爱它的同类。现在大的鸟兽失去它的群体,超过一个月时间,就一定返回顺流而找回群体,经过故乡,就一定会徘徊、鸣叫、踟蹰不前,然后才能离去。小的就是燕子麻雀,也会啁啾叫一会儿,然后才能离去。所以有血气的类别,没有比人更有知觉的,所以人对于他的亲人,到死也未曾穷尽。我们将要遵循愚昧浅陋淫邪的人吗?这样的人,亲人早上死去,晚上就忘记了。如果对这些人不加拘束,这样的人就连鸟兽也不及了,他们又怎能互相群居而没有混乱呢?我们将要遵循有修养修饰的君子吗?这样的人,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却觉得好像马匹跑过裂缝那样快。但如果要满足君子,就要有无穷尽的期限。先圣王圣人于是为人建立适中的制度仪节,统一令其成为文制条理,就可以在适当时候放下了。
详细翻译
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心情变化感动,郁积不顺畅,不能没有时机表达。所以人在欢欣和睦的时候,忠臣孝子也会因心情变化感动而有所表达。他们所表达的,是颇大的感动。没有适当的礼仪,心意就受委屈,他表达心意的感情就不痛快而觉得不足,就是因为这些礼的仪节欠缺了而不具备。先圣王于是为这感情而建立文制,让人尊敬应尊敬的人,亲爱应亲爱的人,这个意义就能表达了。所以说: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忠信爱敬的表达,礼节文饰的盛大,如果不是圣人,不能知道。圣人明白知道祭祀是什么,士君子安心实行,官员持守祭祀,百姓以祭祀成为习俗。祭祀在君子,就是做人之道,在百姓,就是鬼神的事情。所以祭祀中使用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的乐器,演奏《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的乐曲,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喜乐的文制。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哀痛的文制。军队的师旅有编制,刑法有等级,刑罚没有不和罪行相称的,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憎恶的文制。祭祀前要卜筮,看日期预测吉凶,斋戒沐浴,修饰清理祠庙,安排祭祀席位的小桌子和席子,安排祭祀鬼神用的祭品,诉说祭祀的祷词,好像有人享用那样。祭品聚集好都用来祭祀,好像有人品尝那样。不必拿爵器的人举出爵器,主人有自己的酒器,好像有人饮酒那样。宾客离开,主人拜别,然后返回,更换丧服,在座位上哭,好像有人离开了那样。这些仪节,又悲哀!又恭敬!侍奉死去的人好像侍奉在世的人,侍奉已死亡的人好像侍奉生存的人,祭祀对象陈述出来没有形影,但是这些礼仪就成为文制。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