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原文】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5,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6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7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8,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9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1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译文】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争斗。邹穆公问孟子说:“这一次冲突,我的官员死难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没有一人为这事儿而死的。杀了他们吧,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瞪着两眼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去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的弃尸于沟壑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难,这样的几乎有一千人了。而您的谷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这种情形,您的官员们谁也不来报告,这就是在上位的人对百姓漠然视之,甚至还残害他们。曾子说过:‘警惕呀,警惕呀!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回报你呀!’那百姓今儿可逮着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您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自然就会爱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注释】
 
(1)哄:音hòng,争斗。
 
(2)穆公:当是邹穆公;孟子是邹人,所以穆公问他。
 
(3)有司:有关部门。
 
(4)莫之死:可理解为“莫死之”,意为“没有人为他们牺牲”。
 
(5)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疾”是主要动词,痛恨的意思;其他则为“疾”的宾语。
 
(6)转:弃尸。
 
(7)几:几乎。
 
(8)有司莫以告:即“有司莫以之告”,有关部门没有谁把以上情况告诉(百姓);介词“以”的宾语经常省略,这里省略的宾语“之”指“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等情形。
 
(9)曾子:孔子弟子曾参。
 
(10)君无尤焉:无,同“毋”,不要;尤,责备,怪罪。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注云:“尤,动词,责备、归罪之意。”他译为:“您不要责备他们吧!”但中华书局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先生点校本作“君无尤焉?”然则,此句当译为“您难道没有过错吗?”我们认为当从《孟子译注》。因为句末语气词“焉”之出现于疑问句,须有“何”“奚”等疑问代词伴随出现,例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也有例外:“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暨,况不礼焉?”(《左传·隐公六年》)这句是用“况”来表反问。以上条件,“君无尤焉”都不具备。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