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
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徵在去世。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士是最低级的贵族)参加宴会。当时孔子以为自己是已故叔梁纥武士之子,大概也有资格参加,于是就跟着别人走了进去。哪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以侮慢的态度呵斥孔子道:“季家宴请的都是士,谁宴请你呢!”孔子只好退了出来。此事使他更加坚定了奋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孔子从小勤学好问,刻苦自学。他学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熟悉并遵循当时流行的礼和乐,掌握射箭的技术,学会驾御马车,学会写字(书),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数)能力。六艺是春秋时期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艺和才能。孔子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熟练掌握并精通了六艺,他的“博学”和“知礼”的名声也渐渐传扬开来。
孔子十九岁时,由仲孙大夫做媒,娶妻子宋人亓官氏。新婚这一年,孔子开始担任“委吏”(管理仓廪的小吏),仓库在孔子管理下账目清晰,出入库的东西不差毫发。季孙氏欣赏孔子的才干,又提升他当了“乘田”(管放牧牛羊的小吏)。春秋时期,喂养牛羊主要是供应祭祀。祭祀属于头等大事,需要肥壮的牛羊来做牺牲献祭。孔子做“乘田”不到一年,饲养场里牛羊成群,膘肥体壮。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婚后第二年,儿子出世了。国君鲁昭公听说孔子好礼、知礼、讲礼的名声,便给孔子送来了贺礼鲤鱼,以表祝贺。孔子以昭公送鲤为莫大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家庭贫穷的光景,孔子自己曾说过:“我少年的时候贫贱,所以能够做许多粗活。”举凡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以及给别人放羊、放牛,甚至当别人家有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的事,他都做过,而且做得很熟练。孔子住地阙里不远处有个达巷,那里的人赞扬孔子,认为他“真了不起!那样博学多识,可就是没有使其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自嘲道:“我会干什么呢?赶车吗?射箭吗?我不过会赶车子吧。”由此也可见他赶车子(御)的熟练程度。孔子学无常师,善于取法他人,并好学不厌。他曾说过,三个人里面,总有可以做他老师的。
在孔子二十七岁时(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鲁国东南方有一个鲁的附庸小国郯国的郯子来朝见鲁公。在一次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名叔孙)问起郯子关于少昊时以鸟名官的情况,郯子作了详细的回答。孔子听到此消息,便马上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时代的职官制度。当他初次有机会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时,每件事都认真向人请教。有人见此,议论说:“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事事都得问。”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说,不懂就问,这本身就是是合乎礼的行为啊。孔子勤奋好学,自学成才,全面而熟练地掌握了六艺知识,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学业和品德修养上的坚实基础,颇得当时贵族阶层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