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原文】
 
衣①贵②洁③,不贵华④。上⑤循⑥分⑦,下称⑧家⑨。
 
【注释】
 
①衣:本义指上衣,后泛指衣服,有穿衣、遮盖等释义,这里指衣物。
②贵:原指价格昂贵,后引申为高贵、贵重、珍贵、华贵等词义,此处表示看重。
③洁:本义指洁净,也有廉洁、高洁、洁白等释义,这里表示整洁。
④华:原指树木繁荣华茂,后引申为华彩、年华、精华等词义,这里指华贵。
⑤上:本义指高处,有上级、上升、奉上等词义,此处指地位上的优先次序。
⑥循:原指沿着,后泛指遵循、按照、循环、安抚等义,这里表示依照。
⑦分:本指分别,有区分、分辨、分担等释义,此处用作名词,表示身份。
⑧称:原指相符、对称,这里指符合。
⑨家:本义指居所,后引申为家庭、家族等词义,此处表示家庭条件,即家境。
 
【白话翻译】
 
衣服重在整洁,而不是注重华贵。它首先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地位,然后要适合家庭经济状况。
 
【解释】
 
弟子规》告诫我们衣着打扮要合时宜、合实情。不要过度追求服装的华贵精致,而要注重衣物的庄重整洁;不能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去追求过于奢华、超出自己身份规制和经济条件允许的衣服。那些都是贪慕虚荣的表现,不是一个恪守礼节本分的君子该做的。
 
所以,我们要放低自己在衣服饰品等外在东西方面的追求,看重自己在内涵修养等内在品质方面的提升,降低物质欲望,修炼精神涵养,让“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涵养成为自己紧随其身的华丽衣裳。
 
【解读】
 
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
 
古人在衣着打扮方面很是讲究,《礼记》中甚至将各类衣服的制式及穿着场合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大概意思是统治者尊敬贤德的人,并给他制作新衣,表达了上位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在古代,衣着是身份的象征,但古人却并不过分追求衣着的华丽,而认为衣着要整洁俭朴、合时合宜。
 
首先,衣着打扮要整洁。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路上,他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只要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一件整洁合适的衣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益处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衣着打扮要合时宜。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有一次,他去求见齐王,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听说嵇绍擅长丝竹管弦之乐,今天可要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欣赏欣赏。”齐王也正有此意,当即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郑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统御四方、安定天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肃正秩序才对啊。”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嵇绍的一席话都很惭愧,再也没有拿嵇绍调笑了。嵇绍因为衣服不合适而敢于严词拒绝齐王,他的胆识气魄不可谓不大。
 
由此也不难看出,古人对于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情都该按照礼节进行这一观点是认同的。所以,衣服不仅要合乎身份,还要合乎场合,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或是做不恰当的事,都不是仁人君子该接受的。
 
最后,衣着打扮要俭朴。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外交家,他曾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宰相,官位很高,俸禄也很优厚,但他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常常是粗茶淡饭,肉荤也只是偶尔食用,一件裘袍穿了三十多年,已经很破了依然舍不得扔掉。他把节省下来的俸禄送给贫苦的亲友,还用来赈济贫苦的百姓。
 
齐景公知道了这件事,便打算把物产丰厚的都昌封赠给晏婴。晏婴坚辞不受,他说:“我一直把俭朴作为自己的老师,时时告诫自己不能奢侈、纵欲。要是我接受了您的赐封,那不就是要把我的那位老师丢掉了吗?”所以,晏婴最终还是拒绝了齐景公的赏赐,依旧坚持着自己俭朴的生活习惯。
 
晏婴辅政长达四十余年,直至周敬王二十年病逝,他终生都奉行着俭朴低调的原则。孔子曾经夸赞他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可见,我们要穿适合自己的衣服,不要盲目跟风、苛求衣物的高贵奢华;不要不合时宜,不顾地点场合。要保持自己衣物的整洁干净,确保自己行为的合乎时宜,让自己成为挑选衣服的主人,而不是沦为追随衣服的奴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