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
原文:“神莫神于至诚。”
神:精神。例句有: “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 。 至:最。例句有: “罪至重而刑至轻。”(《荀子·正论》)
“诚”是真心、不虚伪。例句有: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神莫神于至诚”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为高超神奇的精神莫过于全真不假的真诚。
信奉佛教的人讲“诚”,他们谨守超凡脱俗,心无杂念, “心诚则灵” 的佛教宗旨。
持之以恒的人讲“诚”,他们相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的人生信条。
品行端庄的人也讲“诚”,他们认为 “诚心诚意” 是换取道德尊严的最佳选择。
孟子说: “是故,诚者,无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的意思是:诚是真实无妄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优良本性。人如同大自然一样,应当实实在在,直如丝墨,没有虚假,不掩盖错误和缺点,特别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不折不扣按照道义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到言表一致,内外一致,没有丝毫的虚假不实。一个做到了至诚的人是能感动别人的,一个缺乏至诚的人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素书》讲“诚”,主要的含意有两点。
一是 诚实诚信 。诚实就是只讲真话,不讲假话。诚信就是说话算数,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决不反悔。特别是身居高位的国君大臣更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必须认真履行,切实兑现,取信于民。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未继承王位之前,由于受到骊姬谗言陷害,逃亡国外躲避晋献公的追杀,先后到过翟国、卫国、齐国、晋国、宋国、郑国、历经十八年之后,到达楚国。楚成王用相当于诸侯规格的礼节接待重耳,重耳十分感动,表示不敢领受。负责接待工作的大臣赵衰说:“你流亡在外十几年,小国轻视你,不肯接纳你,楚国是大国,一定要以礼接待你,你不要谦让,我看你一定会兴盛起来的。”于是领重耳以客礼会见成王。在成王用高规格标准接待重耳时,发现重耳非常谦恭,像是一个诚信的君子。成王就试探性地问重耳:“今天我接待你,如果你回国做了国君,用什么来感谢我呢?”重耳回答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都是君王多余的东西,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报答才好。”成王继续追问道:“那你到底准备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思索后说: “如果不得已,万一与君王在中原兵戎相见,愿退避君王三舍。” 古人行军一舍为30里,三舍相当于90里。意思是万一哪天楚晋交兵,我愿退兵90里,酬谢君王今天的盛情款待。
五年之后,楚晋两国果然交恶,双方发生战争,楚将子玉率军攻击晋军,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随军将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想尚未开打怎么就撤退呢?重耳回答说:“以前我流亡在楚国,曾经答应退让三舍,难道说过的话还能不算吗?”
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进则意味着生,退则意味着亡,在战斗激烈时,有时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为了信守承诺,文公与“兵不厌诈”相背离,公然下令晋军后退90里,这种信守诺言,至诚至信的作为古今中外都是十分罕见的。
二是 诚心诚意 。诚心诚意也可理解为真心实意,两者都是表达心意诚恳。官员在与百姓沟通时,必须诚心诚意才能得到充分理解,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后汉书·马援传》) 讲的就是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待人诚恳,毫无隐瞒。
章武三年(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太子刘禅继位为帝。从此之后,诸葛亮协助刘禅开始了蜀汉政权的建设,他一面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实现稳定局面,站稳脚跟的战略意图;另一面精心组织,积蓄力量,秣马厉兵,做好进攻中原,统一北方的准备。
正当诸葛亮忙里忙外,以图大业的时候,川南少数民族部落却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南蛮首领孟获联络周边州郡长官和附近的三洞洞主起兵二十余万北上犯境,企图推翻蜀汉政权。得到情报之后,诸葛亮认为以诚相见,刚柔并济,恩威并用,分化瓦解,以安抚方式平息川南少数民族的动乱是实现蜀汉政权长治久安的最佳方案。所以诸葛亮力排众议,起兵五十万,向益州方向进发。
首次交锋,孟获被魏征活捉,押至大帐,诸葛亮问孟获:“你今天被我擒拿,服还是不服?”孟获回答道:“山路狭窄,是我一时失误,我怎能服你!”诸葛亮说:“你既然不服,我现在放你回去,怎么样?”孟获说:“你放我回去,再重新整顿军马,与你再决雌雄;如果你再能捉住我,我才能服气。”
诸葛亮放了孟获,随军将官不明就里,上帐来问:“孟获是南蛮首领,捉住了他,南方就安定了,为什么又把他放了呢?”诸葛亮对大家说:“对待少数民族不能单凭武力,而是要用真心诚意去感动他们,如果能使其心服,才能确保南方边境平安无事。”
孟获被释放回去之后,果然又会集各洞酋长,招聚被放回的蛮兵,凭借泸水的险要地形,筑土城,竖敌楼,坚守不战,以为万全之策。蜀军将领马岱奉命率本部三千兵马先行渡过泸水,占领夹山峪后,在孟获寨外不远处安下营寨,截获一百余车军粮。当士卒报告孟获时,他并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依靠泸水之险和深沟高筑的工事,长期坚守,当酷暑到来的时候,他们经受不住酷热,必须退兵,那时我们随后追杀,就可捉住诸葛亮。
孟获凭借天险自以为高枕无忧,每日在寨中饮酒作乐,酒后对其他洞主和酋长谩骂羞辱,大家认为:我们与汉王之间没有仇恨,互不相拢,相安无事,现在都是孟获以势力相逼,不得以跟着造反。诸葛亮用兵如神,连曹操、孙权都惧怕他,何况是我们这些势力单薄的酋长和洞主,如果蜀军攻破山寨,洞中百姓哪有活命,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同意趁孟获酒醉之际,将其擒获,献给诸葛亮。
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对孟获说:“你前次说再次被擒,便肯投降,现在怎么样?”孟获回答:“这次被擒不是你的本领,是我手下人自相残害,我仍不服气!”诸葛亮说:“我今天再放你回去,怎么样?”孟获回答:“我虽然是蛮人,但也知用兵之法,若丞相真肯放我回去,我会再次率兵来与你决战,如果能再次擒获,那时倾心吐胆归降,决不改变。”
诸葛亮第二次释放了孟获,自此之后,擒了放,放了擒,反反复复,历经七次。当第七次被擒之后,诸葛亮派人与孟获说:“丞相已经不好意思再与你见面,现在派我来放你回去,你可再招兵马来决战。”这时孟获两眼流泪,羞愧难当,对来人说: “七擒七纵,从古至今从未有过,我虽然没有受过教化,但也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难道我是那样一个不知羞耻的人吗?” 然后解衣袒背,随同兄弟妻子宗族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谢罪: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问:“现在服不服?”孟获回答: “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史上至诚感人的一段佳话。诸葛亮以自己的诚心感动了孟获的野心,这种以心攻心,以心换心的至诚,同样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