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善举
原文:“乐莫乐于好善。”
乐:快乐、高兴。例句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乐”的另一个解释是喜欢、乐意,成语有“喜闻乐见”。
善:善良。意指行善事、积善德。
“乐莫乐于好善”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自觉自愿的善行善举。
民间认为,行善就能积德,积德就会有好报。不求今生,但求来世,所以积德行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平日,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善举,例如抢险救灾,怜孤恤贫,捐款赠物,修桥铺路……时代不同了,善举也有了新举措,原先的善人变成了慈善家,现在还有专门的慈善机构,例如慈善协会、慈善基金会等。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多,行善举的范围越来越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行善举已经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以上的善行善举多是个人行为,个人能力有大有小,所以善行善举也会受到一定局限。所以说,以上发生在民间的个人善行都是小善。
当然,小善也是善。多一分善举就多一份关爱。刘备有一句名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这等无伤大体的小毛病就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也不要以为公交车上让个座,领个盲人过马路是微不足道的小善行而不关痛痒,无动于衷。
那什么又是大善呢?《素书》中的“善”就是大善,这个“大善”指的是国君贤臣要怀有仁慈之心,乐善好施,关心百姓的安危冷暖,也就是现在讲的“关心民生”。这个“善”才是真正的大善。
国君德厚仁慈,百姓万户祥云;官员婆心善念,属地一郡福星。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忧国忧民,乐善泛爱,心系民生,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千古名言。明道二年(1033年),旱灾、蝗灾蔓延全国,淮南、京东灾情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员深入灾区巡察救灾,但朝廷漠然视之,置之不理。他十分气愤,冒着杀身之祸质问仁宗皇帝:宫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江淮等地饥民遍野,怎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宋仁宗无言以对,便派他去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发官钱救济百姓,并带领群众生产自救。回京时,范仲淹还特意带回灾民聊以充饥、苦涩难咽的野草“乌味草”,呈献给宋仁宗,请他传示六宫贵戚、朝廷上下,以劝诫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恶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这首《竹墨图题诗》就是范仲淹爱民为民的真实写照。范仲淹在苏州任职期间,曾有风水先生建议他在卧龙街修建住宅,可得子孙世代为官,荣耀千秋。范仲淹却说:“我范家一家富贵,不如苏州的全城百姓都富贵。”于是他就在这块“宝地”上,修建学堂、创办州学,延请名师宿儒前来讲学,自己也抽出时间来学院讲学。一时间,苏州州学名冠东南,为当地的长远繁荣昌盛培养了大量人才。
范仲淹晚年在杭州做官时,还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献出来,在杭州近郊购置义庄、义田、义宅,赡济贫苦族人,使他们“日有食,宿有衣,居有所”。但他自己却一生清俭, “虽位充厚而以贫终其身” ,当他64岁病逝时,家无余财, “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死后连安葬的费用都没有。
张养浩在《多方救赈》一文中说: “故古之有民社者,或不幸而值凶荒夭扎之变,视其轻重,必有术以处之。” 意思是:古代一些贤明的官员,在百姓受苦受难之时,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拯救生灵。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所以,《素书》认为,国君坚守 “民为贵,君为轻” 的治国理念就是大善;忧民之所忧,普施雨露,拯救万众生灵的仁心善举也是大善。他们的善行善举是会被世人所铭记,被后世为君、为官者认真效仿和真切实行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