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所属栏目:无为而治的管理策略
【原文】
我无为,而民自化。(出自《道德经》第57章)
【译文】
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
【评析】
老子建议统治者“无为”,让百姓自我教化。对于管理者来说,“无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20世纪70年代,西方管理学界提出“不存在最好的管理方法,一切管理必须以时间、对象为前提”的权变管理方法,20多年来一直在管理学界经久不衰。这与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两者之间,或许并不仅仅是巧合,而是“智者所见略同”。
熟悉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武术界有句经典传言:“无招胜有招。”最厉害的招式就是没有招式,就好比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没有固定的招式,却能纵横天下,鲜逢敌手。以此类推,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无管理”。治企业如同治国,应当奉行“无为而治”的原则,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综观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尽管它们拥有着最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它们对管理的终极追求是: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从而使各项制度形同“虚设”。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管理,“管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它是一个辩证对立统一的有机体。
微软公司的管理者的一个独到之处是减少管理,充分授权,这与微软公司特殊的历史、文化有关。微软早期主要由软件开发人员组成,强调独立性和思想性。所谓充分授权是指领导让下属在本管理者权力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授权方式,虽然没有具体授权,但它几乎等于将权力大部分下放给属下。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使属下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实现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这种授权,要求授权对象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许多进入微软的员工在第一天上班时就会发现,想在微软如鱼得水,必须随时做好准备,遇事不能优柔寡断,搞清楚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学习,不懂的地方要勇于发问。在微软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在微软(中国)公司的市场推广部,每一个产品项目下,都有一个产品经理。像负责桌面应用系统的罗经理,完全由其制订和完成在整个国内市场的产品定位和推广计划等一系列的工作。这就符合年轻人喜欢独当一面的特点,年轻人在微软工作觉得有足够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公司一些高层人员在写工作报告时,常说一句比较中国化的词,叫“责任到人”。这表明公司非常重视人的作用,愿意给予员工提供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和潜能。事实上微软这种授权的行为已经被放大到了极点,员工有决定自己工作方式的自由,这确实令人振奋。说得夸张点,微软甚至为你提供了足够的绞绳,不过你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上吊。
微软鼓励员工创新,继而对工作产生责任感;充分授权,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企业去经营;主宰工作而非让工作主宰;非官僚的管理方式,让员工与管理阶层能够彼此合作、互相支持;一个以绝佳品质及最高客服水准为依归的企业;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同样重要,共同为一个卓越的目标全力以赴;重视维护员工的自尊并尊重他们的能力,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热情及使命感,相信自己的产品及微软。
更重要的是,由于微软充分应用互联网,全球范围内每个竞争领域的成本和盈利等数据和信息变得透明,从而公司能够充分授权,员工可以快速决策,这些决策以前只有CEO或是财务总监才能作出。一线的经理能够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第一个星期就知道,为什么原订目标未能达到,是因为网络问题、零部件问题还是因为竞争加剧?这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而在高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几年前,当盖茨生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专长在于敏锐得近乎离奇的预见力时,他将CEO一职及公司所有员工都交给了鲍尔默。当然,放弃意味着更多的拥有,他担任了微软首席软件设计师,可以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自己最挚爱的事业。他的亲友、同事甚至他自己都认为,这是以聪明著称的比尔·盖茨最明智的一次举动,甚至足以让所有竞争对手肃然起敬。
鲍尔默在担任微软的CEO之前像个果断的老板,凡事喜欢一手抓,而且总是在最前台鼓舞士气。但是做了CEO后,他放权给公司七大部门的负责人,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后决定人,而更支持七个部门负责人的成长。他不再做最煽情的啦啦队队员,而是一个幕后的教练。他把自己对竞争对手的研究转换成对人才的研究。
正是由于微软的管理者深谙无为管理之道,能充分地给予员工相应的权力,所以,微软才能保持不断的创新能力,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老子道学思想,是在“道”的基础上,为人生、社会、国家寻找到统一的运行法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大道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现代管理同样如此。企业需要追求“天人合一”思想,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道”的智慧和修养,“无为而无不为”,用独特的智慧透过纷杂的事物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区别。
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中,我们总结出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无为管理模式,即管理者要无为,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企业“无为而无不为”的战略目标。
一位员工在网上发帖子抱怨说:“我们老板非常讨厌,他喜欢突然出现在你眼前,就为了看你是不是在聊QQ。他还经常在周末的时候,特地去公司翻看我们同事的聊天记录,查看我们有没有说他坏话。更好笑的是,他在查看完我们电脑时,还会把员工设置的桌面背景改成他喜欢的人物。这样的行为让我们非常讨厌,我们总有一种被人监视的感觉,心里非常不爽。”帖子下面有人留言,建议他马上离开那样的公司,有那样的老板在,公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楼主回帖道:“的确,我们聊QQ的时间并不多,老板不让我们闲聊,也不过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是我们就是不聊QQ,我宁可坐那儿发会儿呆,那点时间也就过去了。”
这个帖子里面说的老板完全不懂得无为管理的思想,而是采取最原始的监督式管理方法。面对同样的事情,聪明公司的做法就完全不同。
在Google独特的企业制度中,有一项最人道的制度——给予员工20%的自由时间。这个制度让Google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工作变成一种兴趣。在Google工作的员工,感觉自己不像是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而更像是在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做什么有趣的研究。同样,Google则可以从这些享受自由的员工大脑中,源源不断地提取新的创意和新的商业计划。
Google的聪明就在于它知道,即使不给员工自由时间,员工也同样会想办法偷懒。与其偷偷摸摸,并得大家都不开心,何不让员工公开地、自由地支配一段时间呢?更重要的是,20%的自由时间会使员工的感受完全不同,那不再被定义为20%的偷懒时间,员工就会感到自己被尊重,感到自己在为兴趣工作。在Google公司良好的环境中,员工所具有的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
最好的管理者是悠闲自得的,从不轻易发号施令,甚至员工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管理者通过授权和分权,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下属员工,甚至让下属按照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自行处理事务。无为管理就是要做到你在管理别人,而别人又感觉不到你在干预他;顺应人性的规律去改造人性的弱点,在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