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生无,无中生有

【原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自《道德经》第40章)
 
【译文】
 
天下万物都是从看得见的有形质中产生的,看得见的有形质又是从看不见的无形质中产生的。
 
【评析】
 
“有”是道之动。万物生于有,有理才有气,有气才有物。天命之所以能够运行不停,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都是因为有理有气的缘故。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从大道而言,无是太极的本体、造化的枢纽、万物的根底,所以有之理、有之气都是从无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说“有生于无”。一句话来解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天下万物都是从看得见的有形质中产生的,看得见的有形质又是从看不见的无形质中产生的。“有”与“无”,互为前提和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万事万物的运动与发展。
 
企业若想求碍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的有与无,做到“有中生无、无中生有”。
 
“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有无观”,是企业创新的依据。无论是无形资产的创造与增值,还是细分市场,开发新产品,都是一种创新。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无,无生于有”所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尽力去寻找“无”,开发“无”。“无”即是“空”,“空”,就需要新鲜的东西来填充和补给。现代企业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企业领导要利用好这种“无”的资产,营运好“无”的市场。从“无”中开发出源源不断的“有”来。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便是善于让资源“无”中生有的一个人。1991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回家过年的王均瑶和同在湖南做生意的伙伴搭上一辆大伙儿包租的大巴车,在长达1200公里的湘浙公路上颠簸了10多个小时,风尘仆仆地往温州赶。倦怠中的王均瑶深感时光难熬,脱口而出:“坐汽车真是太慢了!”旁边一位温州同乡却挖苦他,说:“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多亏了这位同乡的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留心,当下一个天大的念头一下子从王均瑶的脑袋中蹦了出来:汽车能包,包一包飞机又如何?
 
温州早有机场,但温州与长沙间尚未通航。当时在湖南经商的温州人已相当多,两地间的往来十分频繁,交通工具却仅限于火车和汽车。这种落后的交通状况,显然不能满足两地间迅速增长的贸易往来的需求。王均瑶意识到,只要掌握充分的客源,保证每次航班有足够的乘坐率,包机就一定有钱赚。
 
王均瑶和王均金两兄弟以印制粘贴材料起家,在温州家庭、家族企业中已有一定经济实力。他们靠着为亚运会做旗杆、徽标、不干胶等项业务积累了较为厚实的资力。经过反复思索、论证后,其弟王均瑶大胆提出了包机生意,王均金大力支持。这样,刚过罢春节,兄弟二人便说干就干,王均瑶不失时机地赶回长沙,迈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纯属试探性质的冒险却歪打正着。
 
当时全国航空业整体面临亏损,直属湖南省航空局的长沙航空公司也因体制和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长期亏损,管理和营销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每开辟一条新航线都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王均瑶做出的让航空公司绝对盈利、自己承担一切风险的承诺很有诱惑力——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当然是想着怎样才能做到飞机有人坐,机票有人买,飞行一个班次有利润可挣,而今有人包租承担风险,当然是好事。一番没颇费多少周折的谈判过后,王均瑶终于和航空管理部门达成协议:,他主要负责包机航线的客源提供,航空公司向他收取租机费用。总而言之,这一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分利,共同赚钱。包机的成功,使25岁的王均瑶一下子成为传奇人物,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件为温州农民作脸,为祖上增光,令人既惊且叹的事。
 
当年7月28日,长沙到温州的航线开通,一架“安一24'’小型民航客机从长沙起飞,平稳降落于温州机场。王均瑶由此获得了“胆大包天”的声誉,实实在在地开辟了新的商业机会。虽然刚开始,他们包租的还只是小飞机,整个飞机37座,但飞行成本比较低,一趟下来才花18000元。王均瑶当时也只是做做看,此时他想的只是怎么再赚点钱解决温饱问题,也没有想利用包飞机做大生意。
 
第一条航线开通后,兄弟俩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因而生意越做越胆大。几年间,他们相继包下全国50多个地方200多次的支线航班,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1996年,又开通了温州至香港航线。
 
用包机的方式经营航空运输业,王均瑶兄弟获利颇丰,但在垄断经营主导的航空业,民营资本还只能游走在政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主流。对这个行业了解越来越深入的天龙公司,迫切希望有更大的作为,在航空领域大展身手的想法这时才日益迫切起来。
 
1999年,均瑶集团利用“人脉”优势与武航开始亲密接触,探索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可行性。这一努力一直到2001年,国内航空业重组已是风起云涌,亏损严重的武航也进入了整合期。均瑶集团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武航地处华中腹地,盘踞通衢重镇,航空市场年吞吐量达近300万人次,因此武航一直是众多航空公司拉拢的对象,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一直希望将武航划人其湖北公司版图的南方航空公司。如果此举成功,南航将占有湖北航空市场80%的份额。与此同时,海南航空公司、中信泰富等也频频与武航接触。
 
为了抢占先机,凭借多年与武航在包机交往中所建立的信赖关系,天龙公司于2001年将第一笔4500万元现金先期注入武航。但此时武航的重组一波三折。对于王氏兄弟而言,一旦武航重组失败,先期投入的4500万元极有可能付诸东流!王均金为此飞往武汉交涉不下50次,力挽危局。
 
2002年3月8日,国家民航总局终于批准,由东方航空、武航、新成立于上海的均瑶集团和武汉高科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航空运输企业,注册资本暂定为7亿元人民币,东航武汉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自同年3月20日开始组建。
 
对于王均瑶和王均金这对从小在温州渔村长大的兄弟而言,2002年8月18日这个精心选择的签约的日子令他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正是在这一天,作为温州商人,他们的航空梦终成现实。对于中国民航来说,这一天的意义也非同凡响,它标志着中国民航的改革重组在资本结构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新成立的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中,民营资本首次以人股方式占据了一席之地,均瑶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参股航空公司的民营企业。东航武汉公司由东航、武航、上海均瑶集团和武汉高科集团合资组建,四方的出资比例为:东航和武航各占40%,均瑶集团占18%,武汉高科占2%。
 
这一合作对于均瑶集团来说自然是个前所未有的大动作,作为国家直属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和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首次合作,也给国内的同类合作提供了借鉴,开了一个好头。然而均瑶集团入股武航,在外界看来却多半是个偶然事件,这是因为在众多的民营企业里,均瑶集团还名不见经传,实力也远有限。熟悉均瑶集团的人大多知道“均瑶牛奶”,但不了解均瑶的航空渊源。而实际上,经过10多年的发展,均瑶集团已经由当年一个孱弱的小企业,跨上了新的台阶,它的崛起在偶然之中有必然的因素。而今它已发展到以航空、牛奶、地产、酒店、汽车销售等为主的企业集团,总资产达11.6亿元,已经有了大展宏图的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民航业的重组和发展也为均瑶集团的介入创造了时机。2003年2月初,民航总局宣布国内民营企业投资民航业的限制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可以全面介入航空公司,其持股比例不再受限。均瑶集团现已获得民航总局批准,斥资6亿元,全资买下了拥有18条国内航线的支线机场——宜昌机场,又成为首家进入机场行业的国内民营企业。
 
成功的管理者常常是那些能够从“无”中看出“有”来的人,管理者需要有一双能够捕捉信息的眼睛。企业成功离不开管理者的独特慧眼。聪明的管理者并不等于说是高智商,他们只不过是眼光敏锐头脑机灵,善于观察分析商业中的资讯,然后加以利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