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贫,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取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原文】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①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②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③者,财之本也;垣窌④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⑤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贫,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取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注释】
 
① 已:通“止”,禁止。
 
② 制:面积。数:数目。度:长度。量:容量。制数度量,即是法度的意思。
 
③ 鄙:五鄙为一县。泛指乡村。
 
④ 垣:矮墙。窌:通“窖”,引申为囤粮的地方。
 
⑤ 斟酌:酒筛得少叫斟,酒筛得多叫酌。引申为调节的意思。
 
【翻译】
 
看国家强弱贫富是有征兆的:上位的人不尊崇礼义,兵力就弱;上位的人不爱人民,兵力就弱;禁止和承诺都不守信,兵力就弱;奖赏不加重,兵力就弱;将帅率领无能,兵力就弱。上位的人爱好功绩,国家就贫穷;上位的人爱好利益,国家就贫穷;士大夫众多,国家就贫穷;工人商人众多,国家就贫穷;没有法度,国家就贫穷。下层人民贫穷,上位的人也贫穷,下层人民富有,上位的人也富有。所以田野乡村,是财富的根本,地窖谷仓,是财富的末节。百姓四时和顺,事业有次序,是财富的源头。等级赋税和国库,是财富的支流。所以英明君主一定严谨培养和顺的情况,节制支流,开发源头,按四时斟酌变化。财富涌来天下一定有余,上位的人不会担忧不足够。如果是这样,就上位和下层的人都富有,互相都多得没有办法收藏。这就是国家计划的极致了。所以帝禹时有十年水患,商汤时有七年旱灾,但天下都没有面带菜色的人。十年之后,每年的谷又再成熟,而旧积蓄还有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知道本末源流。所以田野荒废而国家仓库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充满,这就叫作国家垮掉。砍伐了根本,源头枯竭,资源都并入了末流的国家仓库,但君主宰相仍不知道是恶的,这样,国家倾覆灭亡是会立即来到。用国家来维持他一人,但仍然不足以给他容身,这就叫作最贫困,是愚昧君主的极致。想要取得富贵而丧失了国家,想要取得利益而危害自身,古代有一万个国家这样,现在有十数个国家这样,没有其他原因,他们所以失去的原因是一样的。作为君主的人也应该觉悟了。其实面积一百里的小国家,也足够独立了。
 
【解读】
 
荀子认为墨子主张的非乐、节用,会令天下贫困。因为没有音乐的等级,就没有适当的赞美和装饰,上位者没有威信实行赏罚,辞退不贤,任用贤能,百姓的生产也没有功绩,天下就会混乱而贫困。荀子由富民而成就富国的观点很明显。荀子注重先养政和,开源节流,积极令上下都富有。所以墨子的主张只是消极的追求节用、非乐。荀子赞美财货滚滚,正正见到荀子注重人在天地之间,天生万物养活人民,而成就丰盛的生活。现代的中国资源丰富,但很多人民仍然贫困,是否有实践由富民而富国的政治思路?为何天生万物不足以养人?荀子的看法应有所提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