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道快废了, 才会出现真正的“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 (出自道德经第18章)
当强调仁义的时候,说明已经开始缺乏仁义了
这一句现存的版本太多,在通行本中为“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大道废掉了,才出现了仁义;傅本是“大道废,焉有仁义”,意为大道废了,怎么会有仁义呢?
帛书甲本是“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案”实际跟“安”是相通的,楚简此处为“女”,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安”字,也就是“大道废,安有仁义”,“安”字古代通“焉”字,意为大道废掉了,怎么会有仁义存在呢?听着好像道理也是对的,可是我觉得这么理解不大妥当,应该是通行本的“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废了,才有仁义存在。所以我认为通行本的讲法是比较合理的。
可能您会觉得奇怪,老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怎么大道废了才出现仁义呢?这里就要提到老子在上一章讲的管理者四个境界中的第二个境界(如果领导者没有遵照大道去做事,必然会进入这个境界),当您不按大道去做事,这个时候领导者就要跳出来倡导仁义了——我是榜样,我教大家如何去做仁义——于是仁义就出现了,这是第二层次的管理境界。
我们一定要知道,老子在讲道和德的关系,您知道世界原理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您按照大道去做,仁义就会显现出来了;如果您不懂大道,也不按照大道去做,那么仁义就会缺失,这个时候您就要刻意去强调仁义了。如果每一个老百姓都讲仁义,您说您还需要强调仁义吗?不需要了。所以当您强调仁义的时候,说明已经开始缺乏仁义了。
举个例子,我们每天都吃饭,您觉得这是正常的吗?这是自然而然的,每个人每天都吃饭,这时候需不需要拉出一个人来强调,这个人每天都吃饭,是我们的榜样,大家都要学习他?大家一想,这有什么好强调的,我们每天也都吃饭啊!
所以当您遵照大道执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进入仁义的状态,这时,您压根儿不用拉出一个人来做榜样,让大家都学他的仁义,不用强调了,因为不需要强调。可是若您没按照大道去做事,人就出问题了,一出问题您就要强调——看他是多么仁义,大家要向他学,这时候反而证明仁义匮乏了。
有一个寓言,说有这么一个县城,城里民风特别好,老百姓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乐于助人,见到谁有困难都去帮助,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但如果我要到这县城去开班讲课,讲我们一定要坚持乐于助人,拦住每个人说,要记得路不拾遗是一种美德,我们一定要做到路不拾遗,您肯定会觉得罗博士这人太可笑了,这事儿还用讲吗?这是做人的本分,为什么还要强调它?就是这个道理。
当世界充满仁义的时候,就不需要去讲了,真正要讲的时候,反而说明没有仁义了,那时,一定是您没按照大道去做事。
这就引出来一个问题,老子推崇不推崇仁义?这是一个大问题。很多研究《道德经》的学者都认为,这一章是老子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儒家,儒家提倡仁义,老子作为道家就说大道废了才有仁义,以此攻击儒家。实际上,您这么想,说明您真的不理解老子,老子反对仁义吗?其实不是,老子反对的是那种没有在大道上做事,反而过度提倡仁义的,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事情的根结。
树立榜样,其实就是树立一道警戒线
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反对孝慈吗?没有。在接下来的一章里,老子就说了“民复孝慈”——应该让老百姓进入孝慈的状态,老子并不反对孝慈,也不反对仁义、忠臣。老子只是认为,当您把这个东西提出来的时候,这是一个警戒线,提示您已经失去它了。
所以,我为什么讲《道德经》?因为大家都没读《道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绝大多数中国人没读过一次,您说是不是遗憾?如果所有中国人都了解《道德经》,能倒背如流,而且按照道去做事,您说我还用讲吗?肯定不需要了。这就叫“大道废,有仁义”。
在公司里也是如此,比如说所有人都是销售冠军,每个人业务都做得非常好,还用提倡榜样吗?还用非拉出一个人说他就是我们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这时候所有的员工都笑了,因为我们做得都很好,他也是我们普通的一员,您干吗非把他拉出来做榜样?没有必要。记住,榜样就是警戒线,当您把榜样拿出来,让大家都向他学的时候,说明您公司其他人做得都不好了。
所以在您提出榜样的同时,心里一定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地方没做好,没做对,没按照大道去做事,因为榜样是不应该出现的,应该每个人都慢慢地进入那种榜样的状态,所有人都是榜样,都是销售冠军才对。当您非要推出一个销售冠军的时候,反而证明公司的运转有问题了,这是老子给我们的一个管理智慧。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古人,古人的这种智慧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您能朝着老子指出来的这个境界去走,那是了不起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