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最低境界:被管理者甚至会侮辱管理者
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出自道德经第17章)
老子讲管理者最低的境界是“其下,侮之”。各版本略有不同,现在的通行本都讲是“其次,侮之”,郭店楚简说是“其即,侮之”,我们以帛书本说的“其下,侮之”为准。意思是最低层次的管理境界,被管理者会侮辱这个管理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为管理者,第一个境界是隐身于其后,无我利他,为大家做事,把制度建立好以后,让大家去运行,这种境界是最高级别的;第二个境界讲领导者是楷模,是榜样,领导者关爱员工,对员工特别好。但是这种境界有个问题,这领导者一旦不发光了,企业会立刻黯淡无光,一片混乱,企业也就不可长久。这样的领导者一定要上升到上一个境界;第三个境界是被管理者怕他,这领导者赏罚分明,特别有威严,用威严、刑罚来让被管理者害怕他。
这三个境界,如果前一个境界达不到的话,想达到后边的境界就会有很大的压力,没有那么顺畅。比如说领导者不讲道,无我利他做得不够,我要不断跳出来,不会隐身于其后,我是榜样等等,虽然有时候管理的效果会好,但是有时候人会质疑您:“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这是第二等。
如果道、德都没有,单靠法来运行,法承担的压力就更大了,因为没有道和德的滋润,法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冲突,都会导致积怨越来越深,最后法的压力就会很大。如果道、德、法这三个层面都没有怎么办呢?那就进入最后一个境界了,就是被管理者会侮辱您。
举个例子,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不为公司去想,道的层面做得不好,没有无我利他的境界,只想着为自己捞取;德的层面也不行,不会以一个被尊敬的态度出现;至于法的层面,他又执法不严明,赏罚不公。您说这个部门的员工会怎么评价他呢?员工每天会努力工作吗?
不会的。员工会分成两派,小人会跟他越来越接近,投其所好;而那些正人君子则不屑与之为伍,所以只能辞职,结果部门的小人越来越多,正人君子越来越少,最后小人也骂您,正人君子也讽刺您,所以是“侮之”,这个领导在背后听到的全是坏话。这样的人当领导,那绝对是公司在人事的任用方面出了问题,所以这样的领导者是不能被提拔的,即使侥幸做到了领导岗位,也不会长久。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里看看这样的领导者是怎么被下级侮辱的。比如说隋炀帝,这个人非常聪明,也有赫赫军功,在年轻的时候屡战屡胜,大家都说他很贤德。但他当了皇帝之后欲望就爆发出来了,昏庸无道,不是为老百姓,而是开始为自己的享受去努力了。比如说他没事就出去巡游,排场很大,劳民伤财,每次随从包括后宫的嫔妃、伺候他起居的人、保护他安全的将士等约二十万人。二十万人啊,这是一个城市的规模,这得费多少钱?他觉得自己有本事,能打仗,所以发动战争,不为老百姓的生活去考虑,他的欲望是第一位的,所以隋炀帝没做到无我利他这一点,也就是没做到道。
隋炀帝的德行更不用提了,他素来好酒,经常喝酒喝到大醉,而且喜好女色。法当然也不行了,《隋书》评价他“荒淫无度,法令滋彰”,就是说他滥用法律,赏罚不公,还有史书记载“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就是说拿到封赏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功劳,被杀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过,总之隋炀帝道、德、法都没做到。
其实国家刚到他手上的时候,国力是比较强盛的,所以他继位初期还能奢靡,大兴土木,四处征战,很有力量,但到了后来就不行了。隋朝末期,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他就跑到南京,想在此建都,在这享受,但他带来的士兵都是北方人,都想家,结果这些士兵就起义把他给勒死了。
您看,这就是“其下,侮之”。道、德、法都做不到的话,下面的人就会侮辱您,因为您不为大家去进取,只为自己捞取而奴役大家。那么大家就会反抗您——所以这些士兵一起义,就把隋炀帝勒死了,推翻了隋朝的统治——这说明道、德、法都做不到的话,下场是很惨的。
“其下,侮之”这句之后,在通行本中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为您不讲道、德、法,没有取信于下级,那么他们会信任您吗?不会,这叫“信不足”。您的信用、品德不足,道、德、法都做不到,被管理者就不再相信您了,您的领导基础就动摇了。
在公司中,如果领导者道、德、法都做不到,妄作妄为、赏罚不均的话,公司很快就会倒闭。所以我们每一位公司领导者都要反思自己,道、德、法三个层面,老子讲的这四个管理境界的前三个我们能不能做到,能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进入到更高境界,最终达到“太上,下知有之”这样的最高境界,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启发。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