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内容记述了君子行为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的要素、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言行待人之道以及卜筮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文中所引《诗》《书》的句子也多有断章取义,读时宜体会本篇作者本意,不能妄加推测其中的含义。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有德行的人虽然隐居林泉,但品德发扬,声名显著;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不必故作严厉而自然令人生畏,不必讲话而人们自然相信。”孔子说:“有德行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颦一笑,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言一语,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所以有德行的人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有德行的人的脸色足以令人畏惧,有德行的人的讲话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外貌恭敬,内心戒慎,别人就不会说自己的坏话。孔子说:“在行礼过程中,有时以露出褐衣为敬,有时以掩好上服不露出裼衣为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民众不要亵渎了礼。”孔子说:“祭礼要求尽量表达敬意,虽有饮酒之事,但也不能以欢乐告终;朝廷上的政事要求尽量办好,不可因为劳神而以草草了事告终。”
详细翻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用谨慎行事来避免灾祸,用品德笃厚来避免受窘,用恭以待人来远离耻辱。”孔子说:“有德行的人端庄恭敬,所以品德日益显著;如果耽于安乐,放肆无检,就会日益苟且偷安。有德行的人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瞧不起,如同小人的无礼而惶惶不可终日。”孔子说:“斋戒以后才敬事神灵,择好日子然后晋见君王,如此慎重地行事,就是恐怕人们失去恭敬之心,”孔子说:“小人喜好轻狎侮慢,即使会招致杀身之祸,也不知畏惧。”孔子说:“朝聘聚会之时,双方必有言辞以通情意,必有见面的礼物以通情意;如果没有言辞,就不互相交接;没有见面的礼物,就不互相见面。之所以这样做,是要百姓不要忽视礼数而对对方失敬。《易经》上说:‘第一次占筮,神告诉你是吉是凶;如果不信,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占筮,那就是对神的亵渎。亵渎了神,神就不再告诉你吉凶了。’”
详细翻译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裁决天下事物的准则,礼尚往来是天下之利。”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样百姓就会有所劝勉而友好相处。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百姓就会两败俱伤。《诗经》上说:‘出言未有不答,施德未有不报。’《尚书·太甲》篇说:‘百姓没有君王,就不能得到安宁;君王没有百姓,也无法君临四方。’”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应该绳之以法的人。”
详细翻译
孔子说:“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为畏惧才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所以有德行的人在议论原则时是以自己为准,在制定法律时是以百姓能做到的为准。”孔子说:“仁的实行有三种情况:一是安于行仁,二是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强强而行仁。三者虽然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但出发点却不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仅从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在行仁时遇到了挫折,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真正的仁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安于行仁;自以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图才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罚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强行仁。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在仁的方面做得多,在义的方面做得少,其结果是赢得了亲近而没有赢得尊敬;在义的方面做得多,在仁的方面做得少,其结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没有赢得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有采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避免过失。”
详细翻译
孔子说:“仁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义也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别。对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遵循法律而勉强行仁,这是以行仁为手段而企图达到个人目的。《诗经》上说:‘正如丰水之有芑,武王岂不考虑天下长治久安之计。留下了安邦治国的好谋略,庇护他的子孙享国久长。武王真伟大啊!’这是惠及后世几代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还难保,哪里有精力为后代着想呢?’这是贯穿自己一生的仁。”
详细翻译
孔子说:“仁,作为器物,非常非常之重;作为道路,非常非常之远。作为器物,没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作为道路,没有人能够走得完。我们只能看谁举得较重,走得较远,以数量多的,算作仁了。像这样地勉力于仁,难度够大的了!所以有德行的人如果用先王的标准来衡量人,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孔子说:“天性乐于行仁的人,天下非常的少。《大雅》上说:‘虽然道德轻如鸿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我揣度,只有仲山甫能够举得起来,可惜时人没有能够帮助他的。’《小雅》上说:‘高山则可仰慕,大道则可行走。’”孔子说:“《诗经》是如此的爱好仁。向着仁的大道前进,走到半路,实在没有力气了,才不得已停顿下来,忘掉了身体已经衰老,也忘掉了余日不多;仍然孜孜不懈,奋力向前,死而后已。”
详细翻译
孔子说:“仁的难以成功,由来已久了!因为人的能力有限,很难全部做到,所以仁者所犯的过失是容易得到解释的。”孔子说:“恭敬接近于礼,谦逊接近于仁,诚信接近于人情;如果能以恭敬谦让的态度做人行事,即使有什么过失,也不会是什么大的过失。做到恭敬就会少犯过失,近乎人情就会让人信赖,为人谦逊就容易被人接受。这样做人而犯错误,不是少有的事吗?《诗经》上说:‘温和恭敬的人,是道德的基石。’”
详细翻译
孔子说:“仁的难以成功由来已久,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成功。所以有德行的人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让人家感到惭愧。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是以自己为标准,而是以中等水平的人为标准,使知道努力的人有所劝勉,不知道努力的人有所愧耻,以便共同实行圣人的教诲。用礼来约束他们,用诚信来团结他们,用恰当的仪容来文饰他们,用合乎身份的衣服来影响他们,用朋友之间的劝勉来鼓励他们,这都是为了使他们专一于为善。《小雅》上说:‘难道人前不惭愧?难道不怕天报应?’所以有德行的人穿上了君子的服装,还要用君子的仪容来加以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用君子的谈吐来加以文饰;谈吐高雅了,还要用君子的品德来加以充实。所以君子对于穿上君子服装而无君子仪容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仪容而无君子谈吐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谈吐而无君子品德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品德而无君子行为感到羞耻。所以君子穿上了丧服就会有悲哀的神色,穿上了朝服就会有恭敬的神色,穿上了军服就会有不可侵犯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鸟儿立河梁,居然未曾湿翅膀。那些没有德行的官员们,真不配他们穿的那身衣裳。’”
详细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所谓‘义’,是说一个人无论身份贵贱,都要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譬如天子,虽然至尊至贵,也要亲耕籍田,生产出粢盛,制造出秬鬯,以祭祀上帝;所以诸侯也要勤勉地辅佐天子。”孔子说:“在下位的服侍在上位的,虽然有了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念头,这是仁厚的表现。所以君子恭敬谦逊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自己夸耀自己做过的事,不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在地位面前表现出谦逊,在名利面前表现出淡泊,让于贤人;贬低自己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唯恐不得其当,要求自己用这样的态度服侍君王;得意时自行此道,不得意时也自行此道,一切听天由命,绝不改变信仰以邀取利禄。《诗经》上说:‘茂茂密密的葛藤,缠绕着树干和树枝。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走邪道把福求。’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又有服侍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周文王小心翼翼,明白怎样敬奉上帝,得到了许多福佑。他的德行叫人挑不出毛病,最终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详细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所谓‘仁’,做起来是相当难的呀!《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君子以快乐教人,使人自强不息;以平易安民,使人感到喜悦。使人民快乐而不荒废事业,彬彬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使人民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自己,像亲近母亲一样亲近自己,这样做了以后才可以成为民众的父母,如果不具备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做父亲的爱儿子,儿子贤能他就亲,儿子无能他就看不起;做母亲的爱儿子,儿子贤能她就亲,儿子无能她就怜惜。所以母亲可亲而不可尊,父亲可尊而不可亲。对于人们来说,水是可亲而不可尊,火是可尊而不可亲。对于人们来说,土地是可亲而不可尊,天是可尊而不可亲。对于人们来说,君王的教令可亲而不可尊,神灵可尊而不可亲。”
详细翻译
孔子说:“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君上的政教,虽然敬奉神灵但却不把它当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诚,把俸禄放在第一位而把威严放在第二位,把赏赐放在第一位而把刑罚放在第二位,所以他们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愚蠢而无知,骄横而粗野,朴陋而缺乏修养。殷人尊崇神灵,君上率领百姓敬奉神灵,把神灵放在第一位而把礼仪放在第二位,把刑罚放在第一位而把赏赐放在第二位,所以他们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心意放荡而不安静,争强好胜而不知羞耻。周人尊崇礼法,贵尚施惠,虽然敬奉神灵但却不把它当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诚,它的赏罚办法既不同于夏,又不同于殷,唯以爵位的高低作为轻重的标准,所以他们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贪利而取巧,花言巧语而大言不惭,互相残害,互相欺骗。”
详细翻译
孔子说:“夏代的政令清简,对人民不苛求责备,赋税较轻,人民尚怀有亲上之心。殷人的礼法还算简约,但对人民苛求责备,赋税较重。周人设教,强迫人民遵循礼仪,虽尚未亵渎神灵,而赏赐、晋爵、施刑之类的规定就已经穷极繁多了。”孔子说:“虞夏的政令清简,老百姓很少怨恨的。殷周的政令繁杂,老百姓受不了它的烦琐。”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点。虞夏虽然也有文饰,但没有它的质朴多;殷周虽然也有质朴,但没有它的文饰多。”
详细翻译
孔子说:“后世虽有明王复起,也赶不上虞舜那么好了。他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半点私心,死了也不把帝位传给儿子;爱护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既有哀其不幸的慈爱,也有为其带来实惠的教育;既有母亲之亲,又有父亲之尊,安详而受到尊敬,严厉而受到亲爱,富有四海而彬彬有礼,施惠于民而无所偏向。他手下的大臣也都尊敬仁义,以光说不做为可耻,重人而轻财,尽心于君而不犯上,尽君臣之义而又顺从,文雅而又稳重,宽容而有分寸。《甫刑》上说:‘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舜还有哪一个能做到这种地步?”
详细翻译
孔子说:“臣下服侍君主,要先考虑好自己的建议,然后拜见君主,亲自向君主进言;君主采纳以后,臣下就要全力以赴地促其实现,兑现自己的诺言。所以君主可以责成臣下,而臣下应当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臣下的受禄不是无功受禄,言行相符,受到惩罚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孔子说:“服侍君主,大的建议被采纳,就可以指望得到重赏;小的建议被采纳,就只能指望得到轻赏。所以君子不因小建议被采纳而接受重赏,也不因大建议被采纳而接受轻赏。《易经》上说:‘君王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而且与贤人分享,吉利。’”
详细翻译
孔子说:“服侍君主,不应该以私人的事情去麻烦君王,不说华而不实的话,不是正派人的引见就不谋求进身。《小雅》上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和正派的人亲近。神明听到这些,就会赐给你福禄。’”孔子说:“服侍君王,如果是疏远小臣而越级进谏,那就有谄媚之嫌;如果是君王身边的大臣而不进谏,那就是尸位素餐。”孔子说:“近臣要辅佐君王,不使品德有亏;冢宰负责整饬百官,各部大臣负责考虑四方的事。”孔子说:“服侍国君,对君王的过失可以进谏,但不可以到外边宣扬。《诗经》上说:‘心里爱着君子,为什么不讲出来?内心深处总是希望他好,何尝有一天忘掉?’”
详细翻译
孔子说:“服侍君王,如果是提拔困难而降级容易,那么臣下的贤与不肖就区分清楚了;如果是提拔容易而降级困难,那么臣下的贤与不肖就混淆无别了。所以君子作客,一定要三次揖让之后才随着主人进门,而告辞一次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孔子说:“服侍君主,如果多次与君主意见不合,还不肯辞职出国,那肯定是贪图俸禄。即使有人说他没有这个念头,我也不信。”孔子说:“服侍君主,要以谨慎开始,以恭敬告终。”孔子说:“服侍君主,君主可以使臣下升官,可以使臣下降级,可以使臣下富有,可以使臣下贫穷,可以使臣下活着,可以使臣下死去,但就是不可以使臣下做出非礼之事。”
详细翻译
孔子说:“服侍君主,接受任务时,如果是在军旅之中,就应不避艰险;如果是在朝廷之上,就应不辞微贱。处于某种职位而不履行相应的职责,那就乱了套了。所以君王派给臣下差使,臣下认为是力所能及的就应加以慎重考虑而从命;臣下认为不是力所能及的就应加以深思熟虑而从命。完成了差使以后就辞职退位,这表现了臣下的忠厚之处。《易经》上说:‘不再服侍王侯,王侯还称赞臣下所做之事。’”孔子说:“天子受命于天,臣下受命于天子。如果天子顺应天命,那么臣下也就跟着顺应天命;如果天子违背天命,那么臣下也就跟着违背天命。《诗经》上说:‘大鸟争斗于上,小鸟也跟着争斗于下。做人而无好品行,还要把他当君王。’”
详细翻译
孔子说:“君子评价一个人,不是仅仅根据他的言辞。所以在天下有道的太平盛世,人们注重实际行动的多,说漂亮话的少;在天下无道的衰乱之世,人们注重说漂亮话的多,付诸实际行动的少。所以君子和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如果无力资助他办丧事,就不要问他办理丧事所需的费用;和有病的人在一起,如果无力馈赠他,就不要问他需要些什么;有客远道来访,如果自家不能留宿,就不要问他在什么地方落脚。所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小人之交,其浓如醴。君子之交虽然其淡如水,但能相辅相成;小人之交虽然其甜如醴,但日久必然败坏。《小雅》上说:‘坏人说话非常甜,所以乱子更增添。’”
详细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以华而不实的话恭维人,这样就会在百姓中间形成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人家是否寒冷,就要送衣服给人家穿;询问人家是否饥饿,就要送食物给人家吃;称赞人家的优点,就要给人家加官晋爵。《国风》上说:‘心忧他人无所倚,同我一道回家去休息。’孔子说:“嘴上已经许给人家的好处,就是不兑现,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怨恨或灾祸。所以,君子与其对人负有承诺的责任,还不如承受拒绝承诺的埋怨。《国风》上说:‘从前你言笑多温柔,既是发誓又赌咒。现在你又变了心,海誓山盟全忘完,从此一刀就两断!’”孔子说:“君子不用虚假的表情去讨好别人。如果感情疏远而外表上看起来非常亲密,拿小人来作比方,不就是钻墙洞的小偷吗?”孔子说:“内心的情要追求真实,嘴上的话要讲究技巧。”
详细翻译
孔子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王,都祭祀天地和其他众多神明,祭祀的一切活动无不取决于卜筮,不敢妄逞私意而亵渎对上帝的祭祀,所以不会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会违背卜筮的指示。用了龟卜,就不可再用蓍筮;用了蓍筮,就不可再用龟卜。大的祭祀有固定的时日,小的祭祀没有固定的时日,可以临时用筮来决定时日。祭祀家外的神要用单数日,祭祀家内的神要用双数日。不违背卜筮的指示。”孔子说:“由于不违背卜筮的指示,所以祭祀所用的牺牲、礼乐、粢盛,既不亏害于神灵,又不见怨于百姓。”
详细翻译
孔子说:“后稷的祭祀是很容易备办的,因为他的言辞恭敬,他的作风节俭,他的福禄也传给了子孙。《诗经》上说:‘后稷开创祭祀礼,幸蒙神佑无灾殃,至今流传好风尚。’”孔子说:“天子、诸侯的龟策,威重而又严敬,不可随意乱用。天子对于征伐出师一类的大事,用卜而不用筮。诸侯有守国之筮。天子出行,已经走在路上,有了事情则用筮,不用卜。诸侯如果不在本国国境之内,不能用筮。诸侯要搬家或迁移寝室,可以用卜。太庙建在什么地方吉利,天子用不着占卜。”孔子说:“为了表示对来客的尊敬,可以使用祭器款待来客。所以臣下晋见君长要选择个吉利的日子,不违背龟筮的指示,以敬事其君长。所以君长不随便作践百姓,百姓们也不会冒犯君长。”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