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长官
【原文】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时为少府官属(1),与太官、汤官、上林诸令品秩略等(2),侍中但为加官(3),在东汉亦属少府,而秩稍增。尚书令为千石(4),然铜印墨绶(5),虽居几要(6),而去公卿甚远,至或出为县令。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初遂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7),犹列三品,大历中乃升正二品。入国朝,其位益尊,叙班至在太师之上(8),然只以为亲王及使相兼官(9),无单拜者。见任宰相带侍中者才五人:范鲁公质、赵韩王普、丁晋公谓、冯魏公拯、韩魏王琦(10)。尚书令又最贵,除宗王外(11),不以假人。赵韩王、韩魏王始赠真令,韩公官止司徒,及赠尚书令,乃诏自今更不加赠,盖不欲以三师之官赘其称也(12)。政和初(13),蔡京改侍中、中书令为左辅、右弼,而不置尚书令,以为太宗皇帝曾任此官(14)。殊不知乃唐之太宗为之,故郭子仪不敢拜(15),非本朝也。
【注释】
(1)少府:官府名。秦置,汉沿袭,掌管天子私人供养事务的官府。
(2)太官:官名。秦置,少府属官,主管宫廷膳食、酒果等。汤官:官名。秦置,少府属官,主管供应饼饵事务。上林:此指上林令,秦置,亦少府属官,负责管理上林苑。上林苑,秦帝旧苑,汉武帝时扩建,周围至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狩猎,其地在今陕西西安一带。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有《上林赋》。
(3)侍中:官名。秦置,丞相属官,西汉沿用为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逐渐贵重。东汉置为正式职官。加官:本职之外,兼领其他官职。
(4)千石:秦汉时,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多少计算,从二千石递减至百石止。
(5)铜印墨绶:汉代分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墨绶、铜印黄绶四等,以显示官位等级;六百石以上至千石官员,授铜质官印,系以黑色绶带。
(6)几要:机要职位。
(7)真:真除实授。
(8)叙班:朝见时依等第或位次排列。
(9)亲王:皇族中封王者称亲王,此名始见于《隋书·百官志》。使相:宋代以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或兼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使相,皆不预政事。
(10)范鲁公质:即范质(911—964),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五代后周宰相,陈桥兵变后,加侍中,仍为宰相。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封鲁国公。赵韩王普:即赵普(922—992),祖籍幽州,后徙河南洛阳,后周时在赵匡胤幕府,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拜相,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加侍中。死后封韩王。丁晋公谓:即丁谓(966—1037),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天禧年间拜相,后封晋国公,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冯魏公拯:即冯拯(958—1023),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宋真宗天禧年间拜相,乾兴元年(1022)进封魏国公,迁司空兼侍中。韩魏王琦:即韩琦(1008—1075),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拜相,英宗时封魏国公。神宗初年拜司徒兼侍中。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11)宗王:皇室宗族而封王者。
(12)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合称。宋初为亲王、宰相等的加官,后仅授予最尊贵的大臣;徽宗时改称三公,为宰相之任。
(13)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1118)。
(14)太宗:即宋太宗赵光义。
(15)殊不知乃唐之太宗为之,故郭子仪不敢拜: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前,曾任尚书令。郭子仪讨平安史之乱,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功高天下,代宗欲拜其尚书令,郭子仪以太宗曾任此职,恳辞。
【翻译】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时是少府属官,和太官、汤官、上林苑令等品级大体相当,侍中只是加官,在东汉也属少府,而品级稍有提高。尚书令为千石,但使用铜印、墨绶,虽然位居机要,而与公卿相距甚远,甚至有时外任为县令。魏晋以来,日渐贵重。唐朝初年便成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职位,只是列为三品,大历年间才升正二品。到了本朝,其地位更加尊贵,排班时甚至在太师之上,然而只作为亲王及使相的兼官,没有单独拜授的。现任宰相带侍中衔的只有五人:范鲁公质、赵韩王普、丁晋公谓、冯魏公拯、韩魏王琦。尚书令又最为尊贵,除宗王外,不授其他人。赵韩王、韩魏王开始才实授尚书令,韩公的官衔只是司徒,等到赠尚书令,便诏令此后不再加赠,这是不想以三师官衔附赘到尚书令上。政和初年,蔡京把侍中、中书令改称左辅、右弼,而不设尚书令,认为太宗皇帝曾任此官。殊不知这是唐代的太宗担任过中书令,所以郭子仪不敢受官,并不是本朝太宗。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