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将相

【原文】
 
西晋南渡(1),国势至弱,元帝为中兴主,已有雄武不足之讥(2),余皆童幼相承(3),无足称算。然其享国百年(4),五胡云扰(5),竟不能窥江汉(6)。苻坚以百万之众,至于送死淝水(7)。后以强臣擅政(8),鼎命乃移(9),其于江左之势,固自若也。是果何术哉?尝考之矣。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以外寄付方伯(10),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11),王敦、二桓以逆取(12),姑置勿言,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13),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14)。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15),力雄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讫于太元(16),八十余年,荷阃寄者(17),王敦、陶侃(18),庾氏之亮、翼(19),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20),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顷尝为主上论此(21),蒙欣然领纳,特时有不同,不能行尔。
 
【注释】
 
(1)西晋南渡:详卷一第8则相关注释。
 
(2)雄武不足之讥:《晋书·元帝纪》:“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
 
(3)童幼相承:东晋除元帝、简文帝、恭帝外,其他诸帝即位时间多在二十岁以下,其中晋成帝四岁,穆帝两岁,孝武帝十一岁,安帝十五岁。
 
(4)享国百年:东晋自元帝即位(317),到元熙二年(420)刘裕受禅建宋,前后历时百年。
 
(5)五胡:指当时北方先后割据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政权。
 
(6)江汉:泛指长江中下游,东晋统治地区。
 
(7)送死淝水: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举攻晋,相拒于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北东淝河),苻坚中流矢,大败。
 
(8)强臣:指刘裕。
 
(9)鼎命:帝位。鼎本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皿,常为三足两耳;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后世遂以鼎为传国之重器,象征天下大权,故建立王朝就称定鼎。
 
(10)外寄:授予在外官员要职。方伯:商周时期一方诸侯之长。后世泛称地方长官。
 
(11)会稽王昱(yù):即司马昱(320—372),晋元帝幼子,封会稽王。元帝崩,历数帝皆为宰相;咸安元年(371)即位,是为晋简文帝。道子:即司马道子(364—403),简文帝之子。淝水之战后为宰相,晋安帝时操弄国政。元显:即司马元显(382—402),司马道子之子。年少掌兵,讨叛臣桓玄,败死。
 
(12)王敦(266—324):王导从兄,尚晋武帝女襄城公主,拥重兵驻武昌。永昌元年(322),以诛帝侧为名,东下攻陷建康,入朝自为相。二桓:指桓温和桓玄。桓温(312—373),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曾三次率军北伐,回朝为宰相,废海西公,立简文帝。桓玄(369—404),桓温之子。温死之后,袭爵,屡与朝廷交战,元兴元年(402)举兵攻入建康,迫晋安帝禅位,后败死。
 
(13)卞壸(kǔn,281—328):济阴冤句(今山东曹县)人。晋明帝时为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佐幼主。陆玩(278—342):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晋成帝时司空、尚书令。郗鉴(269—339):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晋成帝时司空、太尉。陆晔(261—334):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晋成帝时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彪之(305—377):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与谢安力阻桓温谋篡,迁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坦之:即王坦之(330—375),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弱冠即有重名,曾为桓温长史,后拜侍中,桓温死,与谢安同辅政,官至中书令。
 
(14)庾亮(289—340):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晋明帝病重,与王导、卞壸、郗鉴、温峤、庾亮、陆晔等同受遗诏辅少主,为中书令,组织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出镇武昌。何充(292—346):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人。成帝时为尚书令。庾冰(296—344):庾亮弟。成帝病重,庾冰与何充、司马晞、司马昱、诸葛恢等受诏辅政。蔡谟(281—356):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平定苏峻、祖约之乱有功,为征北将军,康帝时为侍中。
 
(15)都督:统领。
 
(16)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17)阃(kǔn)寄:寄以阃外之事,指统领军权之任。阃,指国门、郭门,引申为统兵在外的将帅。
 
(18)陶侃(259—334):本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鄱阳)人,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名臣,大诗人陶渊明曾祖。
 
(19)翼:即庾翼(305—345),庾亮之弟,世称小庾。
 
(20)豁:即桓豁(320—377),桓温之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冲:即桓冲(328—384),桓温之弟。桓温死后,桓冲代其任,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石民:即桓石民,桓豁之子。历任显职,善征战。
 
(21)主上:指宋孝宗赵眘。
 
【翻译】
 
晋室南渡之后,国力极为衰弱,晋元帝为中兴之主,已被讥为雄武不足,其余诸帝大多年幼继位,更不值一提。然而东晋延续百年之久,五胡扰乱,竟不能窥视江汉。苻坚拥百万大军,竟至于淝水送死。后来因为强臣专权,才灭亡。东晋一朝安处江左,顽强支撑。这究竟是用了什么手段呢?我曾经考察过。东晋把朝政托付给一位宰相,使其责任专一;把地方军事大权托付给方伯,而不削弱其权力;文武两方面的权柄,都已安排妥当,其他方面都可大概知晓了。百年之间,会稽王司马昱、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以宗室执政,王敦、二桓以悖逆朝廷掌权,姑且不说,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王坦之不理事,真正能够托付国事的,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罢了。方伯重任,莫过于荆、徐二州。荆州是国家西大门,刺史常总领七八个州的事务,实力雄强,分去天下一半。自南渡到太元年间,八十余年,统领兵权的,仅王敦、陶侃,庾氏的庾亮、庾翼,桓氏的桓温、桓豁、桓冲、桓石民八人而已,这些人若非死在军中从不轻易更换,在下将士熟悉服从,在外敌人畏惧敬重,不是那种忽去忽来,兵不适应将,将不适应兵的情况可比的。前不久我曾为皇上论及于此,蒙皇上欣然接纳,只有时势有所不同,不能实行罢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