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原文】
3.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④;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⑤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⑥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⑦与君先人伯阳⑧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⑨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建安七子”之一。是汉末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后因多次反对曹操,被借故杀害。
②洛:洛阳。
③元礼:李膺。东汉名士,《德行》第四篇提到过,不赘述。
④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属各郡百官的职权。
⑤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也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
⑥仆:我的谦称。日本至今在日常用语中依然有沿用这种古汉语自称的。
⑦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⑧伯阳:老子。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⑨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太中大夫是朝中掌论议的官员。⑩踧踖(cùjí):坐立不安的样子,含贬义。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登门拜访,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坐了下来。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很是局促不安。
【点评】
孔融不单单是让梨故事中那个尊老爱幼的形象,还是一个伶牙俐齿的早熟儿童。他喜欢讥讽的性格,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有没有发现,曹操特别喜欢杀这一类人?
3.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④;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⑤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⑥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⑦与君先人伯阳⑧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⑨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建安七子”之一。是汉末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后因多次反对曹操,被借故杀害。
②洛:洛阳。
③元礼:李膺。东汉名士,《德行》第四篇提到过,不赘述。
④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属各郡百官的职权。
⑤府君:太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也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
⑥仆:我的谦称。日本至今在日常用语中依然有沿用这种古汉语自称的。
⑦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⑧伯阳:老子。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⑨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太中大夫是朝中掌论议的官员。⑩踧踖(cùjí):坐立不安的样子,含贬义。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登门拜访,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坐了下来。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很是局促不安。
【点评】
孔融不单单是让梨故事中那个尊老爱幼的形象,还是一个伶牙俐齿的早熟儿童。他喜欢讥讽的性格,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有没有发现,曹操特别喜欢杀这一类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