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列传 白话文翻译

所属分类: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人。八世祖杨喜,曾跟随高帝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受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在西汉昭帝朝曾担任丞相,受封为安平侯。父亲杨宝,钻研欧阳氏《尚书》,在西汉哀帝、平帝年间隐居民间,教授学生。王莽居摄二年,杨宝与楚地二龚、蒋诩一起受到王莽征召,杨宝不肯应召,躲藏起来,不知所终,后来,返回家乡,光武帝赞赏杨宝有气节。建武年间,光武帝派公车征召杨宝,因为年迈体衰,杨宝没有应召,在家中去世。

杨震从小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氏《尚书》,通晓典籍,博览群书,对诸家学问,无不探究。儒生们评价杨震:“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在湖县客居,数十年来,不理会州郡征召。很多人以为,到了老年,杨震会出仕为官,可是,杨震老而弥坚,拒绝仕途。后来,有一只鹳雀,衔着三条鳣鱼飞进来,落在讲堂前边。学舍主讲拿着鱼,对杨震讲:“鳣鱼,是卿大夫任职的象征。数字为三,象征着三台阁。先生从此要高升啦。”五十岁那一年,杨震才出仕,开始在州郡做官。

大将军邓骘早就听说杨震是一位贤士,征召杨震,举荐杨震为茂才,四次升迁,杨震担任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杨震前往东莱郡赴任,途经昌邑县,杨震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王密,此时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谒杨震。夜深人静,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欲送予杨震。杨震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这是为何?”王密答:“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晓!”王密顿时羞愧满面,默默退出。再后来,杨震改任涿郡太守。在任上,杨震为官清廉,奉公守法,不接受私人请托。儿孙在家,常以蔬菜佐餐,出门则安步当车。以前的故旧朋友、长者,劝杨震为儿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不肯,说:“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以此作为遗产,还不够丰厚吗!”

安帝元初四年,朝廷征召杨震,拜为太仆,后又转任太常。在此之前,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举荐通晓经书的士人陈留郡人杨伦等,借以弘扬儒学,其他儒生莫不称道。

安帝永宁元年,杨震代替刘恺,担任司徒。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内宫女官骄纵恣肆,安帝的乳母王圣因为有抚养安帝的功劳,倚恃有恩于皇帝,肆无忌惮。王圣的女儿伯荣,可以自由出入宫廷,联络内宫官员,收受贿赂。杨震上疏谏言:“臣听说,治理国家以选贤任能为要务,以铲除邪恶为根本。上古时,唐尧、虞舜,满朝文武,皆为俊杰,四名奸凶,被流放至蛮荒之地,天下臣民,无不敬服朝廷举措允当,在当时,天下太平、祥和。而今,九德之功尚未建立(注:《尚书·皋陶谟》中有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谊),朝中幸臣横行无忌。陛下的阿母王圣,出身卑贱,恰逢良机,抚养圣躬。虽然有抚养之劳,然而,陛下给予的赏赐,远远超过王圣的辛劳。王圣贪得无厌,不知餍足,在宫外勾结奸邪,私人请托,扰乱天下,败坏朝廷名誉,使得朝廷蒙羞。《尚书》告诫,牝鸡不得司晨,《诗经》讽刺,受到宠幸的女子,会贻误国家。在往昔,郑庄公顺从母亲的旨意,放纵骄弟贪婪,几乎导致国家大乱。最终,庄公以讨伐弟弟纾解国难,《春秋》将此事引为借鉴,认为郑庄公处事不明。古人常告诫,女子与小人,近则不恭,疏则怨,确实难以相处。《易经》讲:‘女人主内,不得干预外事。’意思是说,妇人不得干预政事。陛下应该早日下定决心,将阿母王圣迁出内宫,令其住在宫外,隔断与伯荣的联系,不要让其自由出入宫廷,使得阿母之恩、陛下之德,两相兼顾,上下俱美。愿陛下杜绝宠爱佞臣之私,割断不忍之思,留神朝廷政事,慎重拜授爵位,减少地方贡献的财物,减省无谓赋敛。令民间隐居士人,再无鹤鸣之怨,朝中邪佞之臣,再无猖獗之行。朝政紊乱之象不会再现,民怨沸腾之事不再发生,比拟古代圣王,陛下奉行德政,岂不美哉!”奏书呈上,安帝将奏书交予阿母王圣等人阅览,这些内宠更加忌恨杨震。王圣的女儿伯荣,也更加肆无忌惮,荒淫无度,与原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通奸。刘瓌后来娶了伯荣为妻,继承刘护的爵位,位至侍中。杨震对此深感忧虑,再次上疏:“臣听说,高祖与开国功臣当年约定,非功臣不得封侯。按照汉朝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防止篡位之事发生。臣注意到,陛下诏书,让原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继承刘护的封爵为列侯。刘护的同父异母弟刘威,依然健在。臣听说,天子封赏,要封赏有功之人,诸侯受爵,要落于有德之人。而今,刘瓌并无殊功,亦无品行,仅因为娶了阿母的女儿,转瞬之间,担任侍中,受封为列侯,这样做,不符合旧典,也不符合经义。路人知道者,莫不舆论哗然,为此不安。陛下应该鉴往知今,遵从帝王行事之道。”奏书呈上,安帝不予理会。

安帝延光二年,杨震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肯录用。耿宝亲自到杨震的府邸,找到杨震,说:“李常侍是朝廷重臣,李常侍拜托公,录用他的哥哥,耿宝只是转达意思。”杨震答:“朝廷欲令三公府征召,也应该由尚书来传达诏命。”依然拒绝,耿宝心中怨恨,遂离去。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把亲信推荐给杨震,杨震不肯录用。司空刘授听说此事,征召二人,十几天时间,即予以提拔。因为此事,杨震受到权贵忌恨。

当时,安帝下诏,派人专门为阿母王圣修建宅邸,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是摇唇鼓舌,动摇朝廷。杨震上疏:“臣听说,在远古,尧帝身为天子,诏令九年耕种,要有三年积蓄,因此,在天下遭遇洪水时,百姓面无饥色。臣以为,当今灾害频发,灾荒严重,百姓家中并无余粮,难以度过荒年。加上螟灾、蝗灾,羌寇掳掠,三处边陲不安,战事连年,至今尚未平息,军队征战,军粮得不到保证。大司农负责经济,而帑藏空虚,这些绝非社稷之福。天下安宁,尚需时日。臣注意到,陛下诏书,欲为阿母在津城门内建造宅邸,将两处私宅合为一处,宅邸面积连通里巷,装饰华美,精雕细刻,穷尽能工巧匠之技巧。正当盛夏之际,土气旺盛,为建造宅邸开山采石,将作大匠和左校别部负责的工程,有数十处之多,相互催工,耗费巨大,国库花费达数亿。周广、谢恽兄弟,与朝廷并无肺腑枝叶之亲,倚恃宫中近侍、佞臣,与樊丰、王永等人分享权力,妄自向州郡官员请托,奸情震动朝野。宰相府征召士人,秉承宫中旨意,招徕海内贪官邪臣,借机贪赃受贿,甚至有受到禁锢之徒,重新得到征用。黑白混淆,清浊同流,天下哗然。大家都说,只要花钱行贿,就可以获得官职,对朝政横加指责。臣听老师讲:‘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对心怀怨恨之人,不能委以重任,‘百姓不足,君王又向谁去索取?’奏请陛下深思。”樊丰、谢恽等,看到杨震连续上疏,安帝不为所动,更加肆无忌惮,遂伪造诏书,调集大司农掌管的金钱、粮食,将作大匠负责安排工匠、木材,为自己大肆营建宅邸、园池、楼阁,花费无数。

因为地震,杨震再次上疏:“臣蒙受皇恩,位居三公要职,辅佐朝廷,不能谨奉圣旨,宣明教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发生地震。臣听老师讲:‘地者为阴精,应当安静,奉承阳德。’而今大地震动,是阴气过盛所致。又在戊辰这一天,三者皆为土德,位置在京师,宫中有所感应。这表明,宫中近侍过于强盛,秉持权柄,把持朝政。臣看到,因为关注边境安宁,陛下躬身自省,减少用度,宫殿垣屋倾斜,仅以柱子支撑,没有大兴土木,欲令远近知道,朝廷注重政化之清流,城邑之繁盛。而今,陛下亲近幸臣,忽略与辅政大臣同心协力,致使幸臣骄横不法,在外结交门客,大兴土木,修建宅邸,作威作福。一时间,路人哗然。地震之变,又在京师城郭,就是为此而发。去冬以来,并无宿雪,春季又久旱未雨,百官为此焦心思虑,幸臣仍在大兴土木,恐怕这也是招致久旱的原因。《洪范五行传》讲:‘臣下僭越,天气出现久旱。臣下不可作威作福,锦衣玉食。’愿陛下发奋图强,重振阳刚之德,抛弃骄奢之臣,以堵塞流言蜚语,警惕皇天告诫,不要让作威作福之人,继续猖獗。”

杨震多次上疏,均切中时弊,安帝心中不安。樊丰等皆侧目而视,虽然忌恨杨震,但是心中清楚杨震是名儒,也不敢随意加害。不久,有一个河间县男子赵腾,来到阙门上书,就朝廷施政中的过失,提出谏言。安帝看了上书,勃然大怒,将赵腾逮捕,关入诏狱,以欺君罔上、大逆不道定罪。杨震再次上疏,为赵腾讲情:“臣听说,在唐尧、虞舜时,专门设立谏言的大鼓和建议的谤木,立在朝堂旁。从殷商到周代的圣王,百姓有怨言,传到朝廷,君王都会反躬自省,深思朝政有何缺失。在处理政务时,努力做到明察善辨,打开不避忌讳之门,博采众议,尽力了解下情。而今,赵腾上书,言辞激烈,犯了诽谤之罪,但与那些手持利刃犯法的罪犯仍然有区别。臣乞求朝廷,予以赦免,以宫刑抵罪,以此来激励百姓,向朝廷进言。”安帝不予理会,最终,赵腾被判为死刑,伏尸街头。

延光三年春天,安帝东巡,祭祀泰山。樊丰等人看到皇帝在外,遂抓紧时间修建宅邸。杨震太尉府掾史高舒召来将作大匠属下令史,调查此事,了解到樊丰等人伪造诏书,于是准备奏章,等待安帝东巡返回,弹劾樊丰等。樊丰等人获知消息,惶恐万分,恰逢太史官说星象有变,发生逆行,于是谮毁杨震:“自从赵腾死后,杨震就怀有怨怼之心。而且,邓氏以前的旧吏,对陛下也有恚恨之意。”及至安帝东巡返回,先来到太学,夜晚派使者带着策书,收缴杨震的太尉印绶。此后,杨震闭门谢客。樊丰等人依然不肯罢休,请大将军耿宝上奏,说杨震心怀不满,不肯服罪,对皇上多有怨言。安帝下诏,将杨震遣送回家乡。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愤懑异常,对几个儿子、学生讲:“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常理。我蒙受皇恩,位居朝廷重臣,在位期间,对佞臣猾贼,却不能铲除,对宫中嬖女祸乱宫闱,却不能制止,有何面目再活在世间!我死之后,你们只可用杂木做棺,用布被覆盖尸骸,能包裹身体就行。切勿送回祖坟安葬,也不要建造祠堂祭祀。”杨震喝下鸩酒自杀,死时七十余岁。弘农郡太守移良秉承樊丰的旨意,派遣吏卒在陕县截停杨震的丧车,将杨震的灵柩丢弃在路旁。而后,又逼着杨震的几个儿子,代替邮传向家乡报信,路上的行人看到杨震的遭遇,莫不痛哭流涕。

一年后,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被杀,杨震的学生虞放、陈翼来到阙门,为杨震鸣冤。朝廷上下都说,杨震是一位忠臣。顺帝下诏,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宫中侍郎,赐丧葬钱一百万,以厚礼在华阴县潼亭改葬。无论远近,有许多人参加葬礼。在改葬前十余日,有一只高达一丈的大鸟,在杨震的灵柩前落下,俯仰哀鸣,眼泪落在地上,改葬完毕,才飞走。郡府将改葬时的异象,奏报朝廷。当时,灾异频发,顺帝感觉到杨震去世,的确是受了极大冤屈,下诏:“原太尉杨震,正直无邪,嫉恶如仇,匡扶朝廷,却遭到佞臣谮毁。忠奸同朝,良善受欺。上天威德,屡次降下灾异示警。术士占卜,地震显示异象,皆为忠臣受谤之故。朕不德,才会遇到这些异象,山崩地裂,令人震惊!特派太守丞,用中牢礼为杨震祭祀,魂魄有灵,前来享祭。”此后,有人在杨震的墓前,矗立石鸟象。

杨震被人陷害致死,高舒也同样获罪,后以减死罪论处。及至杨震获得平反,顺帝拜高舒为侍御史,又出任荆州刺史。

杨震有五个儿子。长子杨牧,担任富波国相。

杨牧的孙子杨奇,在灵帝朝担任侍中。灵帝在闲暇时,曾向杨奇询问:“朕与桓帝相比,你看如何?”杨奇答:“陛下之于桓帝,犹如虞舜之于唐尧。”灵帝听了很不高兴,说:“卿说话太耿直,真的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也会有大鸟来祭祀。”此后,杨奇出任汝南郡太守。灵帝驾崩,杨奇再次入朝担任侍中、卫尉。杨奇跟随献帝西迁长安,有功劳,及至李傕胁迫献帝,杨奇跟随献帝进入李傕军营,与黄门侍郎钟繇,劝说李傕的部将宋晔、杨昂背叛李傕。此后,宋晔、杨昂在军中造反,李傕遭到孤立,献帝得以摆脱李傕的控制,东归洛阳。再后来,献帝迁都许昌,追封杨奇的儿子杨亮为阳成亭侯。

杨震的小儿子杨奉,杨奉的儿子杨敷,都是志向坚定,博学多才的名士,谈起他们,士人皆认为他们继承杨氏家风。杨敷去世得早,儿子杨众,也有杨氏家风,以谒者仆射身份,跟随献帝西入函谷关,来到长安,后来升任御史中丞。及至献帝东归洛阳,夜晚渡过黄河,杨众率领百官步行,一直走到太阳县,献帝拜杨众为侍中。建安二年,献帝追思杨众此前的功劳,封杨众为蓩亭侯。

杨震的次子杨秉。

杨秉,字叔节,从小继承家学,兼习京氏《易传》,博览群书。父亲死后,杨秉在民间隐居,教授学生。四十余岁时,杨秉应司空府征召,来到洛阳,受拜为侍御史,先后担任豫州、荆州、徐州、兖州刺史,后又担任任城国相。自从成为州部刺史、二千石官员,杨秉按照任职的天数接受俸禄,多余的俸禄,不入私门。杨秉的旧属携带上百万钱,说这是杨秉结余的俸禄钱,杨秉闭门,不肯接受。杨秉以廉洁受到世人称赞。

桓帝即位,认为杨秉通晓《尚书》,征召杨秉入朝侍讲,之后,拜杨秉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拜为侍中、尚书。桓帝有时微服出行,私自到河南郡大尹梁胤的府邸。有一天,大风呼啸,大树连根拔起,天色昏暗,杨秉上疏:“臣听说,祥瑞,因德行招来,灾异,由邪事引起。《左传》讲:‘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天不讲话,用灾异表示谴责。孔子认为,迅雷疾风,一定有变故发生。《诗经》讲:‘敬天之威,不敢驰驱。’帝王至尊,出入皆有制度,出则示警,入则告跸,在静室休息,不是郊庙祭祀,不用銮旗出行。因此,《诗经》有‘郊祀、祭祖出行’,《易经》有‘君王到祖庙,祭祀祖先’。从诸侯到大夫,《春秋》都有专门的告谕,更何况,陛下穿着帝王法服,私自在宫外游玩!这样做,会混淆尊卑位序,降低帝王至尊。让侍卫把守空旷的宫殿,将玉玺交予嫔妃保管,一旦有变故发生,像任章刺杀宣帝,这岂不是上负先帝之恩,届时后悔晚矣。臣世代蒙受皇恩,在朝中备位近侍,以浅陋学识,充任陛下侍讲,随侍在陛下身边。皇恩隆厚,如同日月,微臣命贱,义使士死,臣不敢惧死,略表愚忠。”桓帝不听。此后,杨秉以身体有病,乞求退休,桓帝让杨秉出任右扶风。太尉黄琼惋惜杨秉离开朝堂,上疏桓帝,说杨秉在宫中侍讲《尚书》,不宜离开京师担任外官。之后,杨秉留在朝中,担任光禄大夫。当时,大将军梁冀在朝中专权,杨秉称病辞职。六年后(延熹二年),梁冀被杀,桓帝又拜杨秉为太仆,转任太常。

延熹三年,白马县令李云因为直言进谏获罪,杨秉为李云辩护,毫无作用,反而受到牵连,被免官,回到乡里。当年冬天,桓帝又征召杨秉,拜为河南郡大尹。此前,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单匡,担任济阴郡太守,贪赃枉法,被州部刺史第五种弹劾。单匡情急之下,贿赂刺客任方刺杀兖州从事卫羽,详情记载在《第五种列传》。及至捕获任方,关押在洛阳监狱,单匡考虑到杨秉一定会穷究此事,密令任方等越狱逃走。尚书召杨秉追查责任,杨秉答:“《春秋》记载,因为没有诛杀黎比,鲁国出现许多盗贼。任方等人犯下不赦重罪,元凶就是单匡,单匡指使人刺杀大臣。不但杀害执法官吏,还唆使罪犯越狱逃跑,罪恶滔天,单匡终将成为国家大患。臣奏请,用槛车押送单匡,追查此案,绝不能姑息养奸,单匡被绳之以法,逃犯即可捕获。”因为犯人逃走,杨秉受到牵连,被判在左校服役。过了很久,天气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杨秉这才走出监狱。

天上又出现日食,泰山郡太守皇甫规等为杨秉申诉,说杨秉是忠臣,为人正直,不宜长久被埋没。桓帝下诏公车署,征召杨秉和隐士韦著,二人称身体有病,不肯应召。有关官员弹劾杨秉、韦著犯了不敬罪,奏请将二人交予有关部门治罪。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在朝臣廷议时,说:“杨秉在朝中曾担任儒学侍讲,为人谦逊、谨慎;韦著隐居在民间,崇尚道义,以谦让著称,谨守节操。此次征召,二人不肯应召,有负陛下虚席以待。然而,此二人逡巡,不肯应召,也足以贬抑钻营之士。如今,正是明王治世,一定会有不肯应召之士。圣朝弘扬道德,应该以优游宽容之礼遇对待。可以告诉郡县,向二位贤者晓谕朝廷恩意。如果仍然不肯应召,再考虑处罚。”朝廷再次征召,杨秉这才到任,桓帝拜杨秉为太常。

延熹五年冬天,杨秉代替刘矩,担任太尉。当时,宦官在朝中权势熏天,可随意任命某人或子弟为官,一时间,党徒遍布天下,这些非正途任命的官员,竞相贪污,横行不法,朝野怨愤极大。杨秉与司空周景上奏:“朝中内外任用的官吏,大多用非其人。近来征召上来的官员,很多未经过考试即授予官职,这是地方盗贼猖獗的原因。官员治理地方,骄纵恣肆,民间讼案迭起,多有错案。按照旧典,宫中宦官子弟,不能担任官职,操持权柄。而今,宦官枝叶之亲,门下宾客很多人颟顸无能,少不更事却身居要职,甚至担任太守。为此,上下怨愤,四方遭受荼毒。朝廷应该参照旧典,清退贪残官员,堵塞民间积怨。奏请陛下,将问题交予司隶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候,核查本部门有多少这样的官员,予以辞退,并将情况汇总上报,三公府还要进一步核查有哪些职务漏缺,再重新补上。”桓帝这一次采纳谏言。杨秉继续弹劾州牧,郡太守以下官员,包括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郡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有的被判处死刑,有的被免职。天下对这些人受到惩治,莫不拍手称快。

当时,郡、国负责计簿的官吏,有很多人留在朝中,受拜为侍郎。杨秉上疏,说三署的郎官现在已经有七百余人,国库开支太大,很多人尸位素餐。品行不好的郡太守、诸侯国相,耗费国家资财,中饱私囊。应该减少冗员,慎重拜授职务,以杜绝颟顸无能之徒,觊觎权位。从此以后,直至桓帝驾崩,负责计簿的官吏,不再留在朝中担任侍郎。

延熹七年,桓帝南下巡幸南阳,祭祀祖宗园陵,特别诏令杨秉随侍。南阳郡太守张彪在年轻时,是桓帝的旧友,估计桓帝的车驾很快要到南阳,张彪征调财物,借机大发横财。听说此事,杨秉颁发公文,指令荆州刺史查办,将查办的副本,交予三公府备案。及至桓帝抵达南阳,桓帝身边的人收受贿赂,桓帝又任命许多官员。杨秉上疏:“臣听说,在古代,先王建立封国,按照天上的星宿设置官员。太微宫有二十五颗星,在宫中名为侍郎,负责宿卫;出任地方,担任官员,治理百姓。皋陶告诫舜帝,要慎重选择近侍。近来,朝廷拜授的官员,来路混杂,卑微之人也能得到官职。只要有钱,就可以得到官位封爵,这种风气,败坏教化。一旦俗人议政,俊杰之士就会远离朝堂,朝廷穆穆之地,会变得目不忍睹。陛下应该割去不忍之恩,堵塞交钱授官之路。”桓帝这才停止任命官员。

当时,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担任益州刺史,犯下贪赃罪,残暴无道。第二年,杨秉上奏朝廷,弹劾侯参,用槛车押送至廷尉署。惶恐之下,侯参在押解途中自杀。杨秉又弹劾侯览及中常侍具瑗:“臣考察朝廷旧制,宫中宦官应该在宫中服侍,负责司昏守夜,而今,宦官受到宠幸,竟然操持朝廷权柄。有些阿谀取容之徒,假公济私,以回报私恩;心怀不满者,借机造谣生事,中伤仇人,滥施凶残手段。宦官居处,效法王公贵族,其富裕程度,比埒朝廷,饮食极尽珍馐,仆妾身穿纨素。即使季氏在鲁国专权,穰侯在秦国擅政,也不如这些宦官!经调查,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为人凶残、贪婪,自取灭亡。侯览自知罪孽深重,心存疑忌。臣愚以为,陛下不宜再亲近侯览,以防不测发生。在往昔,齐懿公将邴歜的父亲施以刖刑,又抢夺阎职的妻子。此后,二人参乘,在竹林弑杀懿公。《春秋》记载此事,以此告诫后人。郑詹来到郑国,郑国发生内乱。舜帝放逐四佞,天下归于太平。由此看来,陛下还敢亲近侯览?陛下应该尽快斥退侯览,将其投畀豺虎。像侯览这样的人,绝非恩典能够宽宥,奏请免去侯览的职务,送归本郡。”奏书递上,尚书召见杨秉太尉府掾史,问:“三公身为外职,为何要弹劾宫中宦官,按照经书及汉室旧典,是否有这样的先例?”杨秉让掾史回答尚书:“《春秋》记载,赵鞅以晋阳军队,驱逐晋君身边的贼臣。《左传》告诫:‘铲除君主身边的恶贼,应尽力而为。’当年,邓通在朝堂上无礼,丞相申屠嘉召来申斥,文帝也只能听任丞相处置。按照汉朝旧典,三公之职,无所不能涉及。”尚书无言以对。桓帝不得已,免去侯览的职务,同时削去具瑗部分封国。每当朝廷施政出现过失,杨秉都会尽职守责,忠言直谏,也多次被桓帝采纳。

杨秉不善于饮酒,夫人很早去世,杨秉不肯再续娶。杨秉所担任的职务,均留下清正廉洁的名声。杨秉曾经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延熹八年,杨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桓帝在帝陵旁赐予墓地。杨秉的儿子杨赐。

杨赐,字伯献,从小继承父亲的学术,笃志学问,常有退居林下,不求闻达的想法。杨赐醉心于教授学生,不理会州郡聘请。后来,大将军梁冀幕府征召,杨赐出任陈仓县令,这并非杨赐所愿,因为身体有病,杨赐没有上任。公车署再次征召,杨赐没有应召,连续辞让三公府征召。再后来,司空府举荐杨赐为高第,两次升迁,杨赐担任侍中、越骑校尉。

灵帝建宁初年,灵帝跟随老师学习。灵帝下诏太傅、三公,选择通晓《尚书》、可以使用桓君章句注释、享有盛名的儒学大师担任帝师,三公府举荐杨赐。此后,杨赐在华光殿为灵帝侍讲,又升任少府、光禄勋。

灵帝熹平元年,有青蛇在灵帝御坐前出现,灵帝就此事询问杨赐,杨赐密封上疏:“臣听说,和气生祥,戾气生灾。有和气之征候,五福响应,有戾气之征候,六恶为伴。善事不会无故来临,灾异不会凭空出现。帝王心有所思,意有所想,脸上没有表露,(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已经有所反映,阴阳变化,已经有所反映。由此看来,天象与人事,岂不是相互感应?《尚书》讲:‘天象与人事,相互呼应,观察太阳运行,即可证明。’这就是明证。帝王不按照原则行事,会有龙蛇之灾。《诗经》讲:‘惟虺惟蛇,女子之灾祥。’《春秋》记载,有两条蛇在郑国的南门打斗,郑昭公因为女祸而败亡;周康王早晨睡懒觉,《诗经·关雎》讽谏王妃侍寝不起。后宫嫔妃一旦干预朝政,朝中的佞幸之臣就会猖獗,佞幸之臣猖獗,官员就会贿赂公行。商汤以此告诫后人,反躬自省,减轻干旱造成的灾害。愿陛下深思乾纲,警惕宫廷内外之别,模仿商代帝乙嫁女的旧制,得到元吉的福祉,抑制后宫外戚权势,割断对后宫妃妾的偏爱,蛇灾妖祥就可以消除,福瑞祯祥就会降临。殷商太戊帝、春秋宋景公攘除灾祥,迎来福瑞的景象,就可以看到。”

灵帝熹平二年,杨赐代替唐珍,担任司空。因为灾异频发,杨赐又遭免职。之后,杨赐担任光禄大夫,享受中二千石待遇。熹平五年,杨赐代替袁隗,担任司徒。当时,朝廷授予官员爵位,已经不再考虑功劳、政绩,灵帝又喜欢微服出行,在宫外的苑囿,恣意游乐。杨赐上疏:“臣听说,天生黎民,不能相互治理,上天为他们设立君王。唐尧、虞舜治理天下,无不兢兢业业,周文王治理国民,日不暇给,在职官员无不恪尽职守。只有天下俊杰,才能获得官职,三年考核政绩,以此确定官员去留。而今,朝中官员,很多人无德无能,凭借权势,升任官职。奉公守法的官员,却累年得不到升迁。劳逸不均,善恶同流,《诗经·北山》讽刺这种现象。臣听说,陛下微服出行,在皇家苑囿肆意驰骋,带着鹰犬狩猎,极尽玩乐游戏,将政事弃之一旁,弃教化于不顾。陛下不理二位开国圣祖(注:高祖,光武帝)之遗训,不愿追慕五宗(注: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显宗明帝,肃宗章帝)之圣迹,欲令天下太平,岂不是南辕北辙?在弯曲的日晷下,怎能看到笔直的影子,倒退行走,怎能赶上前面的行人。陛下应该放弃游戏,顾念朝廷重任,割断随意授官的恶习,慎重选用官员,不要让国家处于危亡,不要让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臣蒙受皇恩,享受殊荣,忝列陛下师傅,不敢像一般大臣明哲保身。谨书写奏疏,密封呈上。”

再后来,杨赐任用党人,党人遭到禁锢,杨赐受到牵连,被免职。之后,杨赐再次担任光禄大夫。灵帝光和元年,白天有霓虹降落在嘉德殿前,灵帝看到,心中厌恶,召杨赐和议郎蔡邕等,到金商门崇德殿,让中常待曹节、王甫向杨赐询问,这是何种异象,预示何种灾祥。杨赐仰天长叹,对曹节等人讲:“我每次阅读《张禹传》,都会痛心疾首,慨然叹息,张禹身为成帝师傅,却不能尽忠报国,向成帝直言进谏,晚年还要成帝照顾小儿子,乞求成帝把女婿从边疆调回。所以,朱游才奏请成帝,欲用尚方宝剑,斩杀一名佞臣之头,可谓痛快。我以浅陋儒学,忝列帝师之列,家族累世蒙受皇恩,无以报答。不能不直言进谏,死而后已。”后来,杨赐又专门上书灵帝,解释异象:“臣在《左传》读到,人得到神助,可以昌盛,也可以招灾。朝廷政治清明,神灵注视其德行;朝廷政治昏暗,神灵注视其祸殃。而今,宫殿前出现彩虹,叫‘虹霓’,这是妖邪所生,不是正常现象,是诗人所讲的‘ (dì dōng)’。《中孚经》有解释:‘虹霓,是由于无德之人,过于亲近美色。’而今,陛下有很多嬖幸,任用邪佞小人,朝中上下,对此怨声载道,议论纷纷,灾异才会频繁显现,警示陛下。如今,又以虹霓示警,可谓积重难返。按照《春秋》谶言:‘上天降临虹霓,表明怨愤,海内将会出现动乱。’汉室享有福祚四百年,恐怕要遭遇灾变。在往昔,虹霓横贯牛山,管仲劝谏齐桓公不要过于亲近后宫嫔妃。《易经》讲:‘上天垂象,可见吉凶,圣人取法,制定法度。’如今,后宫近侍把持朝政,蒙蔽皇上。鸿都门下,聚集着一群小人,制作辞赋,以无知妄说,虫篆小技,受到陛下宠幸。就像当年驩兜、共工,相互引荐,在旬月之内,受到提拔,乐松担任常伯,任芝担任纳言。郄俭、梁鹄,都是以阿谀谄媚,巧言诈伪,受到陛下宠幸,拜受爵位。饱读经书的士人,只能委身于陇亩,得不到进身机会。士人口诵尧舜之言,践行高尚之义,只能委身于沟壑,不能为国家效力,真的令人哀叹。冠履倒置,山谷移位,小人邪念、私欲,得到满足,陛下不顾《诗经·板·荡》的告诫、虺蜴的警示。国家处于危殆之中,莫过于今日。幸而皇天垂下危象,加以警告。《尚书·周书》讲:‘天子看到异象,要修德;诸侯看到异象,要修政;卿大夫看到异象,要修职;士人看到异象,要修身。’愿陛下慎重思考,重视经典的告诫,弃旧图新,走上正确之路。斥退邪佞之臣,征用鹤鸣之士,对内亲近像张仲一样的贤臣,对外重视像仲山甫一样的贤士。割断对小人的宠幸,抑止游乐的嗜好,留心朝廷政务,不要荒废时光。祈盼上天,还陛下以威望,消弭灾异。老臣忝列帝师,蒙受皇上厚恩,岂敢爱惜垂暮,而不尽心竭力!”上书递上,触犯中常侍曹节等。蔡邕受到牵连,因为直言进谏,被免职抵罪,发配到朔方郡。杨赐因为是帝师,灵帝看在恩师份上,不再追究。

当年冬天,朝廷举行辟雍大礼,杨赐担任三老。灵帝再次拜杨赐为少府、光禄勋。之后,杨赐代替刘合,担任司徒。灵帝欲建造毕圭灵琨苑,杨赐上疏劝谏:“臣听说,朝廷派使者外出,在洛阳南郊测量百姓的农田,欲将这些农田划入苑囿。在往昔,先王建造苑囿,要留出足够空间,供禽兽活动、逃生,还要为百姓提供樵采、放牧的便利,百姓可以在苑囿出入。先帝制定制度,在京师左边挖掘鸿池,在京师右边,建造上林苑,并不讲究奢侈,一切按照礼制。而今,在京师郊外测量农田,改为苑囿,破坏农民的良田,驱逐当地的百姓,仅仅为了畜养禽兽,以供朝廷享乐,这不符合‘爱护黎民’之义。如今,洛阳城外的苑囿,已经有五六处,可以任意驰骋,以逞快意。陛下顺应四季节气,可以组织畋猎。陛下应该学习禹帝,宫室简陋,学习文帝,放弃建造露台,深思百姓之疾苦,体恤百姓生活之艰难。”上疏递上,灵帝有所触动,欲停止工程,又征询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乐松等人讲:“在往昔,文王的苑囿有百里之广,百姓认为还太小;齐宣王的苑囿仅有五里之大,百姓认为却很大。陛下与百姓共享苑囿,对于朝政,并无妨害。”灵帝听罢,很高兴,遂诏令继续施工,建造苑囿。

光和四年,杨赐以身体有病,被免职。过了没多久,灵帝又拜杨赐为太常,下诏赐予杨赐御服一套。从此以后,杨赐穿戴的服饰,冠冕上有绶带,腰带上有玉壶,衣钩上有错金。光和五年冬天,杨赐再次担任太尉。中平元年,黄巾军骤起,杨赐被召请参加朝会,商议对策。在朝议时,杨赐的谏言,忤逆灵帝的旨意,因为军情紧急,杨赐才得以免祸。

最初,黄巾军主帅张角等,以旁门左道,妄称大贤人,欺骗百姓,天下有许多人追随张角。当时,杨赐担任司徒(丞相),召司徒府掾史刘陶商议:“张角等人被赦免,仍然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愚弄百姓。如果命令州郡追剿,又担心会节外生枝,激起民怨,酿成祸患。应该尽快告知州部刺史、郡府二千石官员,甄别流民,将他们护送回本郡,以孤立张角余党。而后官军并力进剿,抓捕首犯,不必动用大军,即可平定叛乱。如何?”刘陶答:“这是孙子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克敌制胜的良策。”随后,杨赐上疏,讲了平叛的策略。由于冒犯灵帝,杨赐被免去职务,上疏留在宫中。再后来,灵帝迁居南宫,重新阅读此前的奏疏,看了杨赐关于应对张角叛乱的上疏,以及此前为灵帝侍讲时的教案,心中不免触景生情,下诏封杨赐为临晋侯,享受食邑一千五百户。最初,杨赐与太尉刘宽、司空张济一起入宫侍讲,此次受封,杨赐认为,不应该独自接受封赏,上疏将封赏的食邑分出一部分,赏赐刘宽、张济。灵帝嗟叹不已,再次封刘宽和张济的儿子,又拜杨赐为尚书令。数日后,任命杨赐为廷尉。杨赐自以为对法家学说了解得不够,杨赐说:“三位先圣(注:伯夷、大禹、后稷)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施惠于民,皋陶并未参与,耻于争功。”遂辞让,之后,杨赐以特进位,在府邸休息。

中平二年九月,杨赐代替张温担任司空,任职当月去世。灵帝身穿素服,三日不临朝,赠予杨赐东园制造的棺椁、丧服,赐钱三百万,布帛五百匹。灵帝策书:“原司空临晋侯杨赐,身为国家栋梁,犹如华岳般耸立,九德品行详备,曾经三次担任三公,实乃辅国良臣。朕即位初,杨赐担任朕的师傅,传道授业,朕在师傅的教导下,逐步完成学业。师傅的言传身教,昭显于朝廷内外。在三公任上,杨赐任劳任怨。杨赐七次担任九卿,享受特进殊荣,五次身穿衮服,为国家抒困解难。杨赐虽然享受封爵茅土,朕依然感觉,不足以报答师傅。圣人谢世,谁将补位!朕内心凄怆。礼仪有不同品级,享有的礼服有别。特命左中郎将郭仪持符节追授杨赐特进位,赐予司空、骠骑将军印绶。”及至下葬,灵帝又派侍御史持符节前去送葬,又诏令兰台令史十人,征调羽林骑兵、轻车武士护送,送葬队伍前后鼓吹。灵帝又派遣骠骑将军幕府官属,使用司空法驾,将杨赐的灵柩一直护送至墓地。朝中公卿以下官员,参加安葬仪式。灵帝赐杨赐谥号“文烈侯”。在小祥忌日,朝中群臣又举行祭礼。杨赐的儿子杨彪继承爵位。

杨彪,字文先,从小继承家学。最初,杨彪被举荐为孝廉,州部举荐杨彪为茂才,受三公府征召,杨彪没有应召。灵帝熹平年间,因为杨彪熟悉典章,公车署征召杨彪,拜为议郎。之后,杨彪升任侍中、京兆尹。灵帝光和年间,黄门令王甫指使门生贪污郡县税务官员征缴的钱款七千余万,杨彪调查此事,将案件上报司隶校尉。司隶校尉阳球弹劾王甫,王甫被杀,天下人莫不称快。之后,杨彪回到宫中,担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又出任颍川郡、南阳郡太守,被召回,再次担任侍中,三次升迁,担任永乐宫少府、太仆、永乐宫卫尉。

献帝中平六年,杨彪代替董卓,担任司空。当年冬天,杨彪代替黄琬,担任司徒。第二年,崤山以东义兵骤起,董卓心中恐慌,欲迁都长安,躲避义军兵锋。董卓在朝中大会公卿,商议道:“高祖在关中建都,西汉有十一位皇帝在长安即位。光武帝在洛阳建都,至今,已经有十世皇帝。按照《石包谶》,应该迁都长安,以顺应天人之意。”朝中百官无人敢进言。杨彪站起来说:“移都改制,这是大事,在商代,盘庚五次迁都,殷商百姓民怨鼎沸。在往昔,关中遭遇王莽之祸,宫室焚毁殆尽,百姓涂炭,百无一存。光武帝接受天命,将帝都迁至洛邑。而今,天下并无大恙,百姓安居乐业,明公拥立圣主,光隆汉室福祚。无故捐弃宗庙,抛弃洛阳园陵,臣担心,百姓会惊恐不安,会造成社会动荡。此外,《石包室谶》其实是一部妖邪之书,岂可轻信?”董卓说:“关中富饶,秦国当年凭借关中,吞并六国。而且,陇西盛产木材,极易筹措建筑材料。还有,杜陵南山下有当年武帝烧制陶瓦的窑炉几千所,可以利用。宫殿建筑,可以很快建成。百姓的想法,不足挂虑!迁都时,如果有违抗命令,阻止迁都者,我会用大兵驱赶,将违抗命令者,流放至边郡沧海一带。”杨彪说:“天下形势,动之甚易,安之甚难,愿明公深思。”董卓愀然变色,问:“公欲阻挠迁都大计?”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公之言,岂能置之不理?”董卓没有答话。司空荀爽看到董卓一意孤行,担心会加害杨彪,从旁谏言:“相国怎会把迁都之事,当作儿戏?崤山以东,兵戈骤起,并非一日可以镇压下去,相国才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这是秦、汉当年定都关中之策。”董卓面色稍有缓解。荀爽私下里对杨彪讲:“诸君争执不下,必然会大祸临头。我看,还是算了吧。”朝议罢,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为由,奏请罢免黄琬、杨彪等。杨彪被罢免,到阙门谢恩,之后,受拜为光禄大夫,十几日后,改任大鸿胪。杨彪跟随献帝,西入函谷关,转任少府、太常,又因身体有病被免职。此后,杨彪担任京兆尹、光禄勋,又担任光禄大夫。献帝初平三年秋天,杨彪代替淳于嘉,担任司空,因为地震发生,被免职,又担任太常。献帝兴平元年,杨彪代替朱儁,担任太尉,兼领尚书职事。及至李傕、郭汜叛乱,杨彪竭尽忠诚,保护献帝东归洛阳,一路上历经坎坷,危险叠加,几次幸免于难。详情记载在《董卓传》。及至献帝车驾返回洛阳,杨彪代理尚书令。

献帝建安元年,杨彪跟随献帝车驾,迁都许昌。天子迁都完毕,大会朝中公卿。兖州刺史曹操在殿上,看到杨彪神色不安,担心要加害自己,未等酒宴开始,佯称拉肚子,要上厕所。出宫后,曹操直接返回军营。杨彪以曹操提前退席,遂作罢,没有动手。在当时,袁术僭越皇权,图谋叛乱,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是儿女亲家,诬陷杨彪欲废黜献帝,弹劾杨彪犯下大逆罪,奏请将杨彪收捕入狱。将作大匠孔融听说此事,来不及换上朝服,前来拜谒曹操。孔融说:“杨公家族,四世享有清德,为海内士人所瞻仰。《尚书·周书》讲,父子兄弟有罪,不能相互牵连。更何况,现在要把袁氏的罪过,归罪于杨公。《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曹公这样做,不是自欺欺人吗?”曹操说:“这是朝廷的意思。”孔融说:“如果成王要杀召公,周公能不站出来讲话?如今,天下的簪缨之族、乡间缙绅,之所以仰慕明公,是看到明公聪慧、仁义,辅佐汉室,举荐直臣,社会恢复安定。如果明公滥杀无辜,海内士人知道,一定会大失所望!孔融乃鲁国男子,明日当拂袖而去,不再上朝。”曹操不得已,只好释放杨彪。

建安四年,杨彪再次担任太常。建安十年,杨彪被免去职务。建安十一年,那些此前受到皇室恩泽,受封为列侯者,一律被褫夺爵位、封土。杨彪看到汉室福祚将尽,称自己腿脚有病,年老体衰,不能行走,如此迁延十年。后来,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杀害。曹操看见杨彪,问:“公为何如此消瘦?”杨彪答:“臣惭愧缺少金日磾的先见之明,心中常怀有老牛舐犊之情。”(注:金日磾杀了儿子,参看《汉书》。)曹操听了,不禁动容。

杨修,字德祖,勤奋好学,有雅才,担任曹操幕府行军主簿,服侍曹氏。曹操平定汉中郡,讨伐刘备,战事不利,迟迟没有进展,欲退兵,又犹豫徘徊。近卫军士不知道当夜的口令,曹操出帐巡视,护军询问当夜口令,回答“鸡肋”可也。护军外曹不解其意,杨修解释:“鸡肋之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明公有东归的想法,决心已定。”而后,杨修令手下打点行装,做好准备,曹丞相很快要班师。杨修的猜测很准确,像这样的猜测,还有多次。有一次,杨修外出,事先准备好曹操可能要问的问题,先做好应答记录,告诉守在家里的侍童:“如果丞相有号令发出,依次回答。”事情果然,如是者三。曹操颇感奇怪,侍童回答问题,竟然如此迅疾?派人查问,知道原委,遂对杨修有了猜忌之心。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愈发担心杨修会成为祸患,遂借口令之事,杀了杨修。

杨修生前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共计十五篇。

及至魏文帝接受献帝禅让,欲拜杨彪为太尉,先派使臣送来圣旨。杨彪辞让:“杨彪身为汉室三公,遭逢乱世,在动荡中颠簸,不能对朝廷有所裨益。而今,年迈昏愦,加上身体有病,老臣岂敢再襄助新朝?”坚决辞让太尉。魏文帝拜杨彪为光禄大夫,赐予手杖、衣袍,在朝会时,专门引见,令杨彪穿着布襌衣、鹿皮冠,手持手杖进入宫殿,以宾客礼,礼敬杨彪。杨彪享年八十四岁,魏文帝黄初六年,在家中去世。从杨震到杨彪,家族四世在朝中担任太尉。其功德、学业世代传承,与袁氏同为豪门大族。

评论如下: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国家要宰相有何用?”是啊,国家对于宰相寄予厚望,无德之人不可以虚任。宰相是国家的崇高职务,责任重大。在殇帝延平、安帝延光年间,杨震在朝中担任三公(注:永宁二年,代刘恺为司徒;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杨震性情耿直,为人方正,面对奸邪,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利益,可谓有报国之心,懂得三公职务之重要。杨氏家族几代人担任宰相,均怀有忠心报国之志,正可谓:“积善人家,必有余庆。”西汉年间的韦贤、平当,父子均为宰相,与杨震家族相比,相距甚远。

赞辞如下: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