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白话文翻译
所属分类: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宣秉,字巨公,左冯翊云阳县人。年轻时,宣秉即注重品行修养,谨守节操,在三辅地区享有美誉。西汉哀帝、平帝年间,宣秉看到王莽执掌朝政,侵夺刘氏宗亲,有谋逆的图谋,遂逃进深山隐居。州郡多次征召,宣秉称身体有病,不肯出仕做官。王莽在朝中担任宰衡时,欲授予宣秉官职,宣秉执意不肯接受。及至王莽篡位,又派遣使者征召宣秉,宣秉坚称身体有病,拒不出仕。更始帝即位,征召宣秉,在宫中担任侍中。
建武元年,光武帝拜宣秉为御史中丞,特地诏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在朝见天子时设置专席,京师人称宣秉等为“三独坐”。第二年,宣秉转任司隶校尉,整肃朝廷纲纪,监察、弹劾违法官员,无所忌惮,朝中百官敬畏。
宣秉生活俭朴,睡卧皆使用布被,饮食以蔬食为主,餐具使用瓦器。皇帝曾亲临宣秉的住宅,看到宣秉的生活如此俭朴,不禁感叹:“楚国有二龚(注:龚胜、龚舍,参看《汉书》),不如云阳宣巨公。”光武帝赐予宣秉布帛帷帐等什物。
建武四年,光武帝拜宣秉为大司徒府司直。宣秉将任上所得到的俸禄,资助族中亲朋、故旧。对孤苦贫弱者,送他们田地,自己家里却没有一担米的积蓄。
建武六年,宣秉在任上去世,光武帝痛惜宣秉过早离世,任命宣秉的儿子宣彪为侍郎。
张湛,字子孝,右扶风平陵县人。张湛为人矜持、好礼,行事谨守法度,居处虽然幽静,仍然仪容整齐,一丝不苟,在妻子儿女面前,端庄严肃,在乡党面前,不苟言笑,三辅以张湛为楷模。有人说,张湛做人虚伪,张湛知道后,笑着解释:“我确实做人虚伪,人们都厌恶做人虚伪,我独以为,看怎么虚伪。做一个正人君子,有什么不好?”
在西汉成帝、哀帝时,张湛为二千石官员。王莽执政时,张湛担任郡太守、郡都尉。
建武初年,张湛担任左冯翊,张湛按照典章制度推行教化,治民与教化都效果显著。有一次,张湛告假回到平陵县,在县衙前下车步行。主簿向张湛进言:“明府位高权重,又有威望,不宜自我轻贱。”张湛说:“按照礼制,士大夫在公门前要下车步行,在路上遇到大辂车,要在车上站立,扶着轼木向上司表示尊敬。孔子在乡党面前恂恂有礼以表示恭敬。平陵县是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当然应该致礼,何谓轻贱?”
建武五年,光武帝拜张湛为光禄勋。在朝会时,光武帝偶尔会有倦容,张湛常用义理向皇帝进言。张湛骑一匹白马,光武帝每次看到张湛开口,就会说:“白马生又要提谏言啦。”
建武七年,张湛有病,向皇上乞骸骨,请求退休,光武帝又拜张湛为光禄大夫,代替王丹担任太子太傅。及至郭皇后被废,张湛称病,不再上朝,此后,光武帝拜张湛为太中大夫,居住在中东门列侯居住的闾巷。当时人称张湛为“中东门君”。光武帝多次询问张湛的病情,给予慰问。再后来,大司徒戴涉被杀,光武帝一定要让张湛带病担任大司徒。在朝堂上,张湛尿在裤子里,只好向皇上陈述病情沉重,不宜再担任朝廷重臣,光武帝这才免去张湛的职务。又过了几年,张湛在家中去世。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县人。西汉哀帝、平帝年间,王丹在州郡担任官职。王莽执政时,多次征召王丹,王丹拒绝应召。王丹家产累积有千金,此后隐居,颐养天年,以乐善好施处世。每当农忙时节,王丹载着酒肴到田间去慰劳田间的劳动者,干活偷懒的人不好意思不到王丹的地里来帮佣,在王丹地里干活的佣工则加倍卖力。县里的地主争相效仿,家里因此而富有。那些狡黠、轻浮的游荡子弟,不事农事,游手好闲,王丹会告诉他们的父兄,让他们教育子弟。家中有丧事者,王丹会送上赙礼,亲自帮助料理丧事,因此有丧事者,都愿意等待王丹出面,乡邻们习以为常。王丹帮助乡邻十余年,当地风俗为之改变,以敦厚为尚。
王丹秉性方正,洁身自好,嫉恶如仇。当时,河南郡太守同郡人陈遵,是关西有名的侠义之士。陈遵的友人家里有丧事,陈遵帮助料理丧事,送的赙礼很丰厚。王丹揣着一匹缣帛,放在主人面前,说:“我王丹送的这匹缣帛,是家里织机织的。”陈遵在旁边听了,面露惭色。陈遵自以为自己名气大,欲与王丹结交。王丹拒绝,不肯与陈遵来往。
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缺乏,王丹率领族人,为邓禹筹措麦子两千斛。邓禹向朝廷上表,奏请让王丹代理左冯翊。王丹称病,不肯上任视事,此后被免官,回到家里。再后来,光武帝征召,拜王丹为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丞相)侯霸欲与王丹结为朋友,及至王丹被征召,侯霸派儿子侯昱在道旁迎候王丹。侯昱在王丹的车下迎拜,王丹下车答礼。侯昱问:“家公欲与君结交,为何要向晚辈回拜?”王丹答:“君房是有这个意思,只是我还未答应。”
王丹的儿子有一个同学的家里有亲人去世,同学家住在中山郡,儿子告诉王丹,欲前去吊唁,抚慰同学。儿子与人结伴,将要走时,王丹发怒,痛打儿子,令儿子给同学寄去缣帛,以此表示慰问。儿子感到奇怪,问王丹。王丹答:“交友之难,难以言述。世人都称管子、鲍子为至友,其次,是西汉的王吉、贡禹。张耳、陈馀曾经是刎颈之交,最终却置对方于死地。萧育、朱博是好友,最终却闹得不可开交(注:以上数人,参看《汉书》)。所以知道,交友很难坚持始终。”当时人认为,王丹说得对。
有客人向王丹推荐某士人,王丹碍于情面,举荐这位士人,后来,这位士人陷于罪案,为此,王丹受到牵连,被免官。客人惶恐,断绝与王丹的关系,而王丹却自始至终没有怨言。不久,王丹再次被征召,担任太子太傅,主动与这位客人打招呼:“为这件事,你就与我断绝关系,怎么把王丹看得那么气量狭窄?”以不招待吃饭来惩罚客人,此后,仍然像往常一样善待客人。再后来,王丹辞职,在家中去世。
王良,字仲子,东海郡兰陵县人。王良从小好学,学习夏侯建注释的《尚书》。王莽执政时,王良称病不肯出仕做官,在家中教授学生,有学生一千余人。
建武二年,大司马(太尉)吴汉征召王良,王良不肯应召。
建武三年,光武帝征召王良,拜为谏议大夫。王良多次进献忠言,在朝中出入,熏熏有礼,朝廷上下对王良很尊重。此后,王良改任沛郡太守,抵达蕲县,王良称病未到郡府履行职务,属下官吏只好迁就,留在蕲县。王良上书,称身体患有重病,乞骸骨,光武帝再次征召,拜为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王良代替宣秉,担任大司徒(丞相)府司直。在任上,躬行节俭,妻子儿女不得入住官员馆舍,王良使用布被睡卧,饮食使用瓦器。当时,司徒府掾史鲍恢因为公事到东海郡,途经王良家,在家里等候,王良的妻子穿着布裙,背着薪柴,从田间回家。鲍恢告诉王良的妻子:“我是司徒府掾史,途经此地,看看王良的家眷是否有书信捎带,想见一下王良夫人。”王良的妻子答:“妾就是。掾史辛苦了,没有书信捎带。”鲍恢慌忙下拜,随后辞别,叹息不已。听说此事者,莫不称赞王良居官清廉。
再后来,王良以有病辞去官职。一年后,皇帝征召王良,抵达荥阳县,王良称病,不再往前走,顺路到朋友家里拜访。朋友不肯相见,说:“没有忠言嘉谋,还偏偏要占据高位,来来去去,难道不怕烦吗?”拒绝与王良见面,一时间,王良大窘。再后来,光武帝多次征召,王良称身体有病,再也不肯前往京师。光武帝下诏,用玄纁厚礼聘请,王良仍然不肯应召。光武帝后来巡幸兰陵县,派使者前去王良家问候病情,王良已经不能说话。光武帝下诏,免去王良子孙在县里的徭役,最后,王良在家中去世。
评论如下:喜欢谈论“仁义”的人,有些以此来谋取利益;实践“仁义”的人,则不会言必称“仁义”。季文子的妻妾穿衣不着绢帛,鲁人赞美。公孙弘身穿布衣,睡卧使用布被,汲黯讥讽公孙弘虚伪。事情相同,人们的看法却有差别,毁誉悬殊。为何会这样?这要看践行“仁义”者,是否有“利益”在其中!宣秉、王良身处高位,受人尊敬,宣秉甘心疏菜薄食,王良妻子荷锄担薪,以行为践行“俭朴”。当时人称赞司直清廉,皇帝肯定司直行为高尚,他们践行“仁义”,不正是身体力行,发自内心吗?《论语》讲:“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正好说明这一点。张湛不怕他人讥讽“虚伪”,这是言行一致、心地坦荡的表现。王丹论述交友之难,是懂得交友之道。
杜林,字伯山,右扶风茂陵县人。父亲杜邺,在西汉成帝、哀帝朝担任凉州刺史。杜林从小喜欢学习,性情沉稳,家中有很多藏书。在外祖父家,张竦父子(注:张竦的爷爷张敞是西汉宣帝朝的名臣)文章写得很好,杜林跟随张竦学习,博闻多识,世人称杜林为通儒。
最初,杜林在郡府担任官吏。及至王莽败亡,盗贼蜂起,杜林与弟弟杜成,还有同郡人范逡、孟冀等,带上家人逃往河西,躲避战乱。路上遇到贼寇数千人,把杜林一行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掳掠干净,贼寇还要夺去杜林穿的衣服,拔出利刃,向杜林等人砍去。孟冀仰天长叹,说:“愿讲一句话再死。将军知道天神吗?赤眉军有战士百万,所向无敌,但由于滥杀无辜,终遭灭亡。今天,将军以数千勇士,欲效法楚霸王当年之勇,抛弃仁义,早晚会重蹈覆辙。难道你们不怕上天惩罚?”贼寇听罢,将众人释放,这才幸免于难。
隗嚣早就听说杜林为人重气节,有节操,对杜林以礼相待,任命杜林为“持书平”。后来,杜林以有病辞职,归还禄位。隗嚣欲令杜林带病留任,杜林称自己病重,不堪重任。隗嚣虽然不满,表面上仍然优容相待,命令属下:“杜伯山此人,天子不能令其臣服,诸侯难以令其低头。人们常讲,伯夷、叔齐耻于食用周室的粟米。今天,我以师友礼对待杜林,诸事随意,以成全其志向。”此后,杜林在隗嚣处遭到羁押,始终不肯改变志向,不肯向隗嚣屈服。
建武六年,弟弟杜成病逝,隗嚣同意杜林带着弟弟的棺柩东归,既而又反悔,派人追赶,令刺客杨贤在陇山下截杀杜林。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装载棺柩的鹿车,长叹道:“当今之世,还有谁能像这样笃行仁义?我虽然是小人,怎能忍心杀害义士!”遂放过杜林,匆匆离去。
光武帝听说杜林返回三辅,派人征召杜林,拜为侍御史。杜林来见,皇帝向杜林询问经书、故旧及西部州郡诸事,很高兴,赐予杜林车马衣被。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天下名士,以德行被皇帝征用,对杜林莫不尊敬。京师的士大夫认为杜林知识渊博。
河南郡人郑兴、东海郡人卫宏等,都是经学大师。郑兴曾经师从刘歆,杜林来到京师,与这些儒学大师见面,欣然道:“杜林有幸与郑兴探讨学问,固然好;然而如果卫宏能得到我的指点,将更加受益。”及至卫宏来见杜林,很钦佩。济南郡人徐巡,最初师从卫宏,后来也来向杜林学习。此前,杜林在陇西得到一部漆写的古文《尚书》,当作宝贝,即使途中遭遇困厄也带在身边,不肯离身。杜林拿出这部《尚书》给卫宏等人看,说:“杜林在兵荒马乱中劳顿奔波,常担心将这部经书遗失。没想到还能由东海郡卫子、济南郡徐生把这部经书传下去,这真是古人讲的‘道’不坠于地!古文虽然不合时宜,愿诸君不要辜负所学。”卫宏、徐巡像得到宝贝一样,珍惜这部《尚书》,古文《尚书》遂得以流传。
第二年,朝廷讨论郊祀制度,多数人认为,周人郊祀先祖后稷,汉人应该郊祀先祖唐尧。光武帝下诏,将奏议交予公卿讨论,参加讨论的公卿大都同意,光武帝欣然批准奏议。杜林独以为,周室兴旺,其福祚由后稷开始,汉室建国,其功业并非源自唐尧。祖宗的功绩,应该因循相承。最后,光武帝采纳杜林的奏议。
再后来,杜林代替王良,担任大司徒府司直。杜林推荐同郡人范逡、赵秉、申屠刚,以及陇西郡人牛邯等,这些士人被皇帝擢拔任用,此后,天下士人多归附朝廷。
建武十一年,撤销司直官职,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在宫内负责宿卫,在宫外督查三署(注:左、右中郎将及五官中郎将)。杜林在任上谨慎奉职,周密细致,举荐人才时,态度持平。郎官有好学者,杜林皆指导引进,一时间,家中学生满堂。
建武十四年,群臣上书言事:“在古代,对犯人施以很重的肉刑,所以,当时人畏惧法律;而今,法律对犯人仅施以轻刑,奸邪之人,多得难以计数。应该增加肉刑的范围,以防止违法之人肆虐。”皇帝将奏议交予公卿讨论。杜林谏言:“人在遭遇挫折时,气节会遭受损伤;法律禁止的范围越大,苟且之人,为躲避刑罚,越会不择手段。孔子讲:‘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古代,君王圣明,严肃地对待刑罚,百姓在触犯法律时,官员多以宽厚对待,不会动辄以死刑惩治。周代制定‘五刑’,判刑的条目不过三千。大汉建国初,汲取秦政酷法的教训,审慎对待刑罚,宁可裁去棱角,以简洁代替烦琐。蠲除秦朝制定的苛政,犹如网眼疏阔,放任大鱼逃脱。百姓对待新政,莫不欢欣鼓舞,人们感谢朝廷的宽厚、仁德。及至后来,法律繁多,官员对于犯罪吹毛求疵,致使百姓为规避法律,不惜诋欺隐瞒。即使迎来送往,果蔬桃李馈赠,也会被认为是贪赃,小事无妨于义理,也会被判以重刑。举目仰望,国内竟无廉洁之士,家中竟无完义之人。以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流弊极深。臣愚以为,应该按照旧典,不宜再节外生枝。”光武帝采纳杜林的谏言。
再后来,皇太子刘彊恳请让位,光武帝改封刘彊为东海王,配置官属,拜杜林为东海王太傅。杜林跟随皇帝南下巡狩,当时,诸侯王太傅多次被皇帝召见,有些人因为交游甚多,不能及时应召;只有杜林谨慎奉职,有召必至。其他人虽然没有受到皇帝批评,可是杜林常能得到皇帝赏赐。杜林辞谢,不肯接受赏赐,皇帝很看重杜林。
第二年,杜林代替丁恭担任少府。
建武二十二年,杜林担任光禄勋。又过了一段时间,杜林代替朱浮担任大司空(御史大夫)。杜林博学多识,是一位称职的副宰相。上任第二年,杜林去世,光武帝亲临家中吊唁,为杜林送葬,任命杜林的儿子杜乔为宫中侍郎。光武帝下诏:“朝廷三公、列侯子孙,必然会有为官之人。贤者的后人,应该出仕为官,担任邑宰。任命杜乔为丹水县长。”
评论如下:一般来讲,强力以自御,力损则身危,狡诈以图己,诈穷则道屈。人们笃行忠信,即使蛮貊,也以忠信为尚。以德行感化人,更能使人信服。所以说,赵孟怀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义,壮士饶其命。《易经》讲:“人之所助者,信也。”丝毫不假。
郭丹,字少卿,南阳郡穰县人。父亲郭稚,在西汉成帝朝担任庐江郡太守,在任上有清廉名声。郭丹七岁时,父亲去世。郭丹笃孝,为人谨慎,后母哀怜郭丹,为了郭丹卖掉衣服,置办一些产业。郭丹到长安求学,买符传进入函谷关。郭丹喟然长叹:“若不乘坐使者的传车,郭丹绝不出函谷关。”到达京师,郭丹常在学堂主持讲学,长安的儒生敬重郭丹。大司马严尤延请郭丹,郭丹称病,不肯俯就。王莽征召郭丹,郭丹与其他儒生逃往北地郡。更始二年,朝中三公举荐郭丹贤能,更始帝征召郭丹,拜为谏议大夫,派郭丹持符节返回南阳,安抚当地百姓,劝降豪杰。郭丹自从离开家乡,已经有十二年,这一次乘坐高车大马出函谷关,实现了当年的愿望。
更始帝败亡,众将领归附光武帝,很多人受封为侯爵。只有郭丹守护平氏县,不肯归降,在平氏县为更始帝发丧,身穿缞绖丧服,极尽哀痛。
建武二年,郭丹弃城逃亡,穿着破衣烂衫,从小路逃走,一路上历尽艰辛寻找更始帝的妻子儿女,奉还符节、符传,而后返回乡里。郡太守杜诗延请郭丹,拜为功曹,郭丹推荐乡里人,让一位长者代替自己,随后离去。杜诗浩叹道:“在往昔,圣君推行教化,卿士谦让职位。而今,功曹推荐贤士,可谓贤德。”随后,杜诗把郭丹让贤的事迹,敕令题署在黄堂上,以为后来人效仿。
建武十三年,大司马吴汉考试录用士人,郭丹以成绩优异担任并州牧,在任上有清廉、处事公平的美誉。此后,郭丹转任使匈奴中郎将,又担任左冯翊。明帝永平三年,郭丹代替李欣,担任司徒(丞相)。在朝中,郭丹处事公正,为官清廉,与侯霸、杜林、张湛、郭伋等人齐名,彼此间关系甚好。第二年,在考核官员时,因为指斥陇西郡太守邓融,查无实据,明帝以策书免去郭丹的职务。永平五年,郭丹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明帝认为河南郡大尹范迁清廉,有操守,征召范迁代替郭丹,拜为司徒(丞相)。
范迁,字子庐,沛国人。最初,范迁担任渔阳郡太守,以智谋安顿边郡,匈奴不敢入侵。及至担任三公,仅有住宅数亩,田地不超过一顷,后来,范迁将家产全部送给哥哥的儿子。范迁的妻子对范迁讲:“君有四个儿子,而今,他们已无立锥之地,是否能留下一些俸禄,为后人置办一些产业?”范迁回答:“我身为丞相,为家中积蓄财产,何以让后世人效法!”在位四年,范迁去世,家中没有一担米的积蓄。
后来,明帝在朝会时问群臣,郭丹家中现在情况如何,宗正刘匡答:“在往昔,孙叔敖担任楚国丞相,马不吃粟米,妻不穿缣帛,子孙蒙受楚王厚恩,受封于寑丘。郭丹在外做官,出仕州郡,入朝担任三公,家中没有留下遗产,子孙仍然困乏。”明帝诏令南阳郡访求郭丹的子孙。长子郭宇,后来官至常山郡太守。小儿子郭济,后来担任赵国相。
吴良,字大仪,齐国临菑人。最初,吴良在郡府担任官吏。有一年元旦,吴良与郡府掾史到郡府,向太守祝贺新年,门下掾史王望举觞祝酒,谄谀太守治理地方有功。吴良坐在下首,勃然动怒:“王望实乃邪佞之人,谄谀无状,愿太守不要接受王望祝酒。”太守颇为尴尬,收起笑容,没有接受王望祝酒。酒宴后,太守改任吴良为郡府功曹,吴良耻以谏言得到提拔,不肯接受职务。
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吴良的事迹,征召吴良,任命吴良为王府西曹。刘苍欣赏吴良,向朝廷上疏推荐吴良:“臣听说,国家所重,在于得人;报恩之义,在于荐士。臣窃见王府西曹齐国人吴良,恪尽职守,资质敦厚,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安贫乐道。吴良直至白首,坚守节操。吴良学习《尚书》,有师法传承,经学足以担任博士,德行足以树为楷模。朝廷可擢拔吴良,在宫中宿卫,以辅佐圣朝。臣刘苍蒙受皇恩,深感责任重大,仰慕公叔文子举荐家臣,畏惧臧文仲窃据高位。在此略表私意,秉承愚瞽,冒犯朝廷禁令。”明帝将刘苍的上疏交予朝中公卿讨论,说:“前些时,因为某事见过吴良。吴良须发皓然,衣冠伟岸。举荐贤才,辅佐国家,这是宰相之责。萧何举荐韩信,高祖设坛拜为大将。无须考试,任命吴良为议郎。”
明帝永平年间,有一次,明帝外出,信阳侯阴就的车子冲撞了皇帝的禁卫军,车府令徐匡钩住阴就的车子,将驾车人逮捕,送往狱中。明帝下诏,斥责徐匡,徐匡自我绑缚请罪。吴良上书谏言:“信阳侯阴就,倚恃外戚身份,冲撞皇上乘舆,无人臣礼,犯下不敬罪。徐匡执法,坚持原则,反而被法官审理,臣担心,圣朝以仁政教化百姓,从此以后,会遭到漠视。”明帝赦免徐匡。贬谪吴良为即丘县长。后来,明帝又拜吴良为司徒(丞相)府长史。每当朝中廷议,吴良常会引经据典陈述观点,不会刻意奉迎皇上,或附会他人,以博取名誉。因为受到某事牵连,又遭免职,后再次得到起用,担任议郎,在任上去世。
承宫,字少子,琅琊郡姑幕县人。承宫很小就失去父亲,八岁时,为人牧猪。乡里人徐子盛,教授《春秋》,有学生数百人,承宫途经学舍,在学棚下休息,很喜欢老师讲学,在旁边听讲。之后,承宫请求老师收在门下,为其他学生捡拾薪柴。这样辛苦了几年,勤学不倦,承宫熟读经书,回家后开始教书授徒。恰逢天下大乱,承宫带着学生到汉中郡躲避战乱。后来,与妻子儿女来到蒙阴山,耕田种地。禾黍将要成熟,有人来告知,说是这块田地的主人,承宫没有与其争执,将田地连带成熟的庄稼,还给主人,受到世人称颂。三公府多次征召,承宫不肯应召。
永平年间,明帝征召承宫至公车署。皇帝亲临辟雍,拜承宫为博士,后来,又拜承宫为左中郎将。承宫多次进献忠言,力陈己见,谏言恳切。朝中大臣多忌惮承宫,承宫的名气传至匈奴。当时,北单于派使者来求见承宫,明帝敕令承宫穿戴整齐,接见使者。承宫答:“夷狄人只是被虚名所惑,并不真的了解臣。臣相貌丑陋,不能向远方展示朝廷盛德,应该选择相貌伟岸者接见。”明帝让大鸿胪魏应代替承宫接见北匈奴使者。永平十七年,明帝拜承宫为宫中侍中、祭酒。章帝建初元年,承宫去世,章帝叹息不已,赐予丧葬墓地。承宫的妻子上书,乞求归葬故里,章帝又赐钱三十万。
郑均,字仲虞,东平国任城县人。年轻时,郑均喜欢黄老学说,哥哥做县吏,经常接受他人送礼,郑均多次劝谏,哥哥不听。于是,郑均离开家乡,为人做佣工,一年后,带着工钱、缣帛回家交给哥哥,说:“东西用完,还可以挣,做官吏如果贪赃,就会毁掉一生。”哥哥被郑均的话所感动,此后为官清廉。郑均诚实好义,后来,郑均抚养寡嫂孤儿,恩义备至。郑均常称病,在家中不接受州郡征召。郡太守一定要郑均来,让县令诈称郡太守要到家中来拜访,郑均仍然不肯屈就。此后,郑均客居濮阳县。
章帝建初三年,司徒(丞相)鲍昱征召郑均,又举荐郑均为“直言”,郑钧不肯到职。建初六年,公车署征召,郑均来到京师,再后来,郑均担任尚书,多次进献忠言,章帝敬重郑均。郑均以有病乞骸骨,请求退休,又被拜为议郎。郑均告病归家,之后,郑均称病重,章帝赐予郑均衣冠。
章帝元和元年,章帝诏告庐江郡太守、东平国相:“议郎郑均,做学生时就懂得安贫乐道,生活俭朴,仪表整肃,为人谦恭。此前,郑均在宫中机要任职,因为有病休息。郑均恪守道德,保持坚贞,虽然年老,仍然坚守道义,孜孜不倦。前安邑县令毛义,躬身谦让,朝廷征召以有病告退,在士人中享有高洁之美誉,东部州郡称其为‘仁者’。《尚书》讲:‘表彰有德之人,这是好事!’赏赐郑均、毛义谷米,每人一千斛。在每年八月,县里长官要亲自到家里慰问,赏赐羊、酒,以彰显德行。”第二年,章帝东巡,途经任城县,亲临郑均的家里探视,敕令赐予郑均尚书俸禄,直至终身。当时人称郑均“白衣尚书”。和帝永元年间,郑均在家中去世。
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父亲赵戒,曾担任太尉,桓帝即位,赵戒参与定策,拥立桓帝,受封为厨亭侯。年轻时,赵典笃行仁义,隐居民间,在家里读书,弟子从远方来,向赵典学习。桓帝建和初年,三公府及大将军府上表举荐赵典,桓帝征召赵典,拜为议郎,在宫中为皇帝侍讲,再后来,赵典升任侍中。当时,桓帝欲扩大鸿池,赵典直言进谏:“鸿池面积已经够大,有一百顷,再要扩大、加深,这不是尊崇唐尧、虞舜爱民的理念,也不是谨奉文帝爱民的做法。”桓帝采纳赵典的谏言,停止挖掘鸿池。
父亲去世,赵典继承爵位,出任弘农郡太守,又转任右扶风。因为某件公事,赵典被免去官职,桓帝征召,拜赵典为城门校尉,转任将作大匠,又改任少府、大鸿胪。当时,桓帝滥施赏赐,有些人无功受封为列侯。群臣对此颇有看法,但是,不敢提出谏言。只有赵典大胆直言:“无功而受封,这样做,不能劝勉劬劳勤政之人,受封之人,对上有愧朝廷,对下辱没自身,而且干扰国家法制。当年,高祖与大臣们约定,非功臣不能封赏侯爵。陛下应该将无功受封者,免去爵位、封土,以维护朝廷制度。”桓帝不听。过了一段时间,赵典转任太仆、太常。每当出现灾异或朝廷有疑难,桓帝都会向赵典咨询意见。赵典引经据典,回答桓帝,不会阿谀奉迎。每次得到皇帝的赏赐,赵典都会拿出来分送给贫困儒生。因为直言进谏,忤逆了桓帝,赵典被免去官职,回到封国。
桓帝驾崩,当时,朝廷禁止藩国、诸侯前来京师吊唁奔丧。赵典慨然长叹:“我从一介布衣,被朝廷擢拔为上卿。乌雀尚且知道反哺报恩,更何况士人!”遂解下印绶符节,交还县里,疾驰赶往京师。州郡及大鸿胪坚持认为赵典有罪,要予以惩治。朝中公卿赞许赵典,认为赵典懂得恩义,上表朝廷,让赵典用封国的租税,抵免罪行。窦太后诏书批准奏请。再后来,赵典担任长乐宫少府、卫尉。朝中公卿上表,认为赵典笃学,博闻洽记,应该备位国师。恰逢赵典患上重病,不久病逝。灵帝派使者吊唁。之后,窦太后派使者赠予印绶,谥号为献侯。
赵典哥哥的儿子赵谦,赵谦的弟弟赵温,相继担任三公。
赵谦,字彦信,献帝初平元年赵谦代替黄琬,担任太尉。献帝迁都长安,任命赵谦代行车骑将军职事,在前面开路。第二年,赵谦因病辞去职务,后来又担任司隶校尉。车师王在朝廷的侍子受到董卓宠爱,多次犯法,赵谦将其收捕诛杀。董卓大怒,杀了都官从事,因为敬惮赵谦,没有加罪,赵谦改任前将军。董卓派赵谦镇压白波贼,有功,受封为郫侯。李傕杀害司徒王允,赵谦代替王允,担任司徒(丞相),几个月后,因病免职。此后,献帝又拜赵谦为尚书令。赵谦当年去世,谥号为忠侯。
赵温,字子柔。最初,赵温担任京兆府丞,叹息道:“大丈夫应当雄飞,安能雌伏!”遂辞官离去。这一年闹饥荒,赵温散去家里的存粮,用以赈济灾民,救活一万余人。献帝西迁长安,赵温担任侍中,与献帝同乘一辆辇车抵达长安。献帝封赵温为江南亭侯,代替杨彪担任司空(御史大夫)。此后,因为某事,赵温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又担任司徒(丞相),兼领尚书职事。
当时,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打,李傕抢掠皇宫,劫持献帝,囚禁在北坞,与外面隔绝。李傕知道赵温不能与自己同心,把赵温也羁押在北坞。李傕欲将献帝转移至黄白城。赵温写信给李傕:“此前,公托词要为董公报仇。报仇以后,公却在长安滥杀无辜,杀戮朝廷大臣,天下人知道此事者,莫不议论纷纷。如今,仅为一点儿睚眦怨恨,公又与郭汜打得死去活来,犹如有不共戴天之仇。在双方争斗之下,人民惨遭蹂躏,已经民不聊生。公再不迷途知返,痛加改悔,必将成为国家的祸患。朝廷已经颁下明诏令二位和解,皇上的诏命你们竟然置若罔闻,致使朝廷威望受损。现在,你们还要胁迫皇上,移驾军营,更是匪夷所思。老夫义愤填膺。《易经》说一次为过,再次为涉,三次不改,凶灾灭顶,不吉利。劝公早日和解,引军回营,上可以让皇上安心,下可以保全人民,天下幸甚。”李傕读信后大怒,欲派人杀害赵温。李傕的堂弟李应,在赵温司徒府担任掾史,劝谏李傕数日,赵温这才躲过杀身之祸。
赵温跟随献帝,移驾许昌建都。建安十三年,赵温召司空(御史大夫)曹操的儿子曹丕,担任司徒府掾史。曹操大怒,奏闻献帝,说赵温征召曹操的子弟,举荐不实,赵温被免去官职。免职当年,赵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赞辞如下:宣、郑、二王,奉身清方。杜林据古,张湛矜庄。典以义黜,宫由德扬。大仪鹄发,见表宪王。少卿志仕,终乘高箱。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