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他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心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之说,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治学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到蒙蔽后的心就不灵,理也就不明了,这样就必须通过师友讲学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所谓“易简功夫”,就是教人先要树立一个基本立场,这就是通过“切己自反”来“发明本心”,即所谓“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认为,如果这样做了,即使“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王阳明在为学的初期并不是反对理学、崇尚心学的。他曾遍读朱熹之书,循序格物。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又出入于佛老之道,也无所得。及至在贵州龙场驿处于困顿的环境下,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方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突然悟出格物致知之旨,悟出圣人之道的基本要旨在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只需自求诸心,而不需求诸物,于是喟然叹曰:“道在是矣。”此即所谓“龙场悟道”。从这可以看到王阳明舍弃程朱,归心于陆九渊,以及其心学思想的基本形成。
 
王阳明认为,朱熹主张必先知,然后能行,这样的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程朱理学“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