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本段为《荀子》:性恶篇 第二十三
【原文】
故枸①木必将待櫽栝②、烝矫然后直;钝金③必将待砻厉④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⑤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⑥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⑦,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
① 枸:弯曲。
② 櫽栝:矫正弯木的工具。
③ 钝金:不锋利的刀剑。
④ 砻厉:磨砺。
⑤ 矫饰:饰,同“饬”,整治。
⑥ 扰化:驯服教化。
⑦ 恣睢:恣肆放荡。
【翻译】
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櫽栝蒸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法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令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现,合乎道统。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解读】
这段说人一定要靠师法,得到礼义,然后得到安定,才能成为君子。否则,放纵性情,违背礼义,会成为小人。由君子的善,才见到小人的不善,所以这也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小人是相对于君子之善而叫作恶,性恶也是相对于礼义之善而言的。
荀子强调了礼义、师法的重要,希望人可以成为君子。中国人重视师道传统,中国文化就是由老师传承下来的,令中国有一代一代的君子出现。但现今的教育制度,把教育视为一项产业,用来谋利,不是教导学生做君子,而是教导学生懂得如何考试,可以求职求利而已。这不需要我们反省吗?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