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王阳明来到南京,就任鸿胪寺卿后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差事仍然是个闲差。和自己一同任职的那些人都在想方设法调离这个部门,王阳明自然不会如此行事,他对自己的仕途并非毫不在意,只是他内心追求的“成为圣贤”的目标一直激励着他在学问上更进一步。所以,他显得非常超脱,专注于讲学和谈经论道。
 
王阳明并不甘心在碌碌无为中荒废大好时光,因此他就专注于心学的历练,他的心学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高远境界。当然,身为朝廷官员也并非完全能够自由自在,也有一套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
 
在当时,作为朝廷的官员都要接受考察,王阳明在南京任职半年后也要接受考察,他对自己过去半年的政事显然是非常不满的,但是,自己也感到非常无助,为此他也时常流露出放弃从政、归隐山林的念头,所以他索性上书朝廷《自劾乞休疏》,要求还乡。当然,当时的王阳明也并非真的是看破红尘,这个奏折也仅能理解为他对于长期身居闲职无所作为的状况的不满。对此,皇帝似乎也看得很明白,所以他也将王阳明的这份奏折置于一旁,并不理睬。王阳明却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再次上书《乞养病疏》,不过这次又是石沉大海,对此王阳明除了遗憾,也只能寄情于做学问了。
 
他在南京的两年半时间里,在政事上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就潜心要在学问上有大的进步。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几乎就是读书,思考,讲学,与朋友、弟子们一起探讨学问,每每与人探讨的时候,他经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刻,似乎自己一步步地接近于心学的精髓了。当他有这种思想感悟的时候,他除了与身边的弟子、友人们分享之外,还会挥笔写信,向远方的友人、弟子们分享这种感悟,所以他的很多真知灼见都能够在他与别人的信中得到体现。
 
王阳明在内心冥想的时候,常常习惯于静坐。他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种方式,多年来他一直认为静坐能够使人心境平和、静心冥想,而且还经常会在静坐中,体悟茅塞顿开之感、在学识上有所收获。所以,他也教学生学习静坐,用意念来克服内心的私心杂念。
 
王阳明在南京任职后,有很多学生也追随他前往。而他的得意弟子徐爱这时也在南京任工部员外郎,徐爱非常热心于帮助这些师兄弟们安排具体的事务。他自愿给大家当起了“学长”,主动安排老师的授课时间,以及其他的事务性工作。对此,王阳明是非常满意的,这些烦琐的事情的确需要有人做,而徐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而王阳明的这些学生,天赋差异很大、秉性也各不相同、勤勉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学问长进也不同。有些人一点即通,有很高的悟性,还能常常带给王阳明很大的启发;有些不仅难以有所长进,还将老师的教诲完全抛弃,做背叛师门之事,也让王阳明心痛不已。
 
王阳明常常教导他的学生,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会遭遇到难以预料的变故,可能会使个人遭受非常大的打击,这时客观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只有用心学的理念来战胜外在的苦难,用自己的心境来提供强大的支持,逐渐达到心境的至高境界。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