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的结构和变化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刚产生时,都是按实物摹写的,即平常所说的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但这样的文字,为数不多,满足不了人们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复杂,象形文字逐渐向符号化发展、演变,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字也日益增多,导致文字向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即所谓“六书”发展、演进。它的构成极其巧妙,记住字形和字义也不觉困难。往往是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六书”作为汉字构成的“总名”,在战国就有了,但六书中的各个构成名字到汉朝的书里才见到,现在一般是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里的解释。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形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之形、月之状、山之势、水之态而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
但世上事物,林林总总,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描画下来,《说文解字》中有9353个汉字,象形字为364个,只占5%弱,不能满足先民沟通交际的需要,较为抽象的字就应运而生了。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以象形字为基础加上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它通过看和细察才能领会字的本义。如“上”字是写成上面一短横下面一长横的样子,表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下”则恰好相反。又如“本”、“末”,是在象形字“木”的上下各画一画,表示树梢与树根。又如“牟”字,是在象形字“牛”的上面加符号表示声气出来。
但由于用抽象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意义,其局限性很大,所以《说文解字》中有只129个指事字。指事字发展下去就是进一步的抽象。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会意是把意义上可能发生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拼合在一起,从旧字的比较中派生出新的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又如,“从”像两人相随。
“林”:“平土有丛林曰林,从二木。”
“轰”:“轰,轰轰,群车声也,从三车。”
“休”:取人靠着树木休息之义。
“益”:为水在皿上。(“溢”为以后的转注字)
“戍”:“守边也,从人执戈。”
“料”:“量也,从米在斗中。”
“杲”:日在木上。“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诗经·卫风·伯兮》)表示太阳出来光辉明亮或高高在上。
“杳”:日在木下。表示太阳将落,万物归于沉寂。又因将一夜不见太阳,引申为极遥远,“杳无音信”。
“旦”:日在地平线上,表示天亮,早晨,“通宵达旦”、“枕戈待旦”。
“暮”:日落草丛中为“莫”(“暮”之古字),为傍晚,“暮色苍茫”。
《说文解字》中会意字有1267个,仍不够用。形声字自然登上了历史舞台。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而成,例如“湖”、“河”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胡”、“可”,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
形声字的造字能力最强。《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一切抽象的概念和语言中的新词汇均可以用形符和声符组合成新字。
例如,元素表中的字。金属元素除“汞”外,都用“金”字旁;非金属元素都用“石”字旁;气体元素除“溴”外,都用“气”字旁。这些字都可以通过形旁来“察意”。
又如,“赴趋赶越超”一组字,虽然读音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共同的偏旁“走”中,体会出它们均与人的走、跑的行为有关。也可以通过形旁来“察意”。
又如,“阈域蜮棫罭惐淢琙緎戫”一组字,虽然读音相同(“或”为“域”的本字),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的偏旁中,体会出“阈”与“门”有关(门槛儿,后泛指界限或范围,视阈,听阈);“域”与土地有关(指一定的疆界,地域,区域,音域,论域);“蜮”与虫子有关(为传说中一种含沙射人或人的影子以使人害病的怪物,鬼蜮,含沙射影);“棫”与木有关(古书中所说的一种木本植物,柞树,栎树的通称);“罭”与网有关(捕捉小鱼的细网,或是附有小囊的渔网);“惐”与心有关(悲伤之意);“淢”与水有关(急流);“琙”为人名,可能和玉石有关;“緎”与丝线有关(古代计算丝的单位,二十缕丝线为一緎,又指衣缝);“戫”为疾速貌,“有”有复加、更加之意,可能有联系。
因此,汉字字典都把部首作为查字、解字的一个主要手段。俗话说:“认字不认字,先认半个字。”
同时,汉字的形声结构还体现在通过声旁的“辨音”上。
例如,“決决诀抉觖玦砄鴃駃蚗趹”一组字,偏旁不同,但我们只要认识其中的一个字,就可以大致读出这一组字中其他字的字音来。“決”(与水有关,除去壅塞或打开缺口,引水导流);“决”(同“決”);“诀”(与口有关,口诀,诀别,话别,秘诀,诀厉:声音激越清澈);“抉”(与手有关,挑出,挖,引申为抉择);“觖”(同“抉”);“玦”(与玉石有关,有缺口的玉环,古代常用来赠送给人表示决断、决裂);“砄”(一种石头):“鴃”(古书中指一种叫伯劳的鸟);“駃”(古书中说的一种骏马,又指驴骡:駃騠);“蚗”(蟪蛄,蝉的一种);“趹”(与足有关,马飞奔时,后蹄踢地的腾空貌,千里马塑像)。
俗话所说的“认字不认字,先认半个字”也包括了按照声符大致读出这个字的音来。
令人感兴趣的是,有些汉字的音符也兼表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在宋代甚至形成了“右文”学说。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说:“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餐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按这种“会意兼形声”字,还可有:小丝为“线”;小皿为“盏”;小玉杯为“琖”(同盏,玉做的小杯子);小竹为“笺”(小幅而华贵的纸张);小食为“饯”;小木为“栈”(zhàn,简单的木栏,木棚;zhǎn,小钟,大钟谓之鏞,小钟谓之栈)。此外还有“俴”(jiàn,浅,单衣无甲的人);“帴”(jiān,垫席;jiǎn,狭窄);“牋”(jiān,同笺,精美的纸张);“諓”(jiàn,巧言善辩,谓之小善);“醆”(zhǎn,同盏,琖)等。
“戔”原为两戈相对,为残杀格斗之义,音“cán”。但“戔”的另一读音“jiān”就有了“小”的意思。《字汇》:“戔,浅小之意。”大概源于《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戔戔。吝,终吉。”朱熹注为“浅少之意”。白居易的《秦中吟·买衣》中也有:“灼灼百朵红,戔戔五束素。”多与少对仗鲜明。在现代语言学家王力编写的《同源字典》中,类似这样的字还有许多。
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造字能力来。虽然随着汉字的发展,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和表意功能一部分消失了,一部分分化了,一部分减弱了,如“肝胆腑脏”不同于“朦胧朗胜”,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基本字的字形字音中,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认字规律来。即使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形声字的特点还在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不断地创造着新字。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转注,其实并不是造字法,它是指有同偏旁部首、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共同点的一组字,如“老”和“考”,同属“老”部,声音相近、意义相通(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可以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也可叫做同义字。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指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用这种方法,一开始也可以说是“别字”,但流行开来,得到社会公认,也就成了代表这个词的假借字了。如“其”,本来是簸箕的象形字,后来借以表示代词和助词;“易”本来是蜥蜴的象形字,后来借以表示容易的“易”(借义);“来”字本来是成熟麦子的形象,为“麦”的本字,后来借以表示动词的“来”。为了把本义和借义区别开来,古人便用形声造字法另造一个表示本义的新字,如用“箕”表示“其”的本义;用“蜴”表示“易”的本义,等等。因此,假借也不是一种造字法,只是一种用字的方法。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