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食

核心内容:中国人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主要人物:孔子、老子、苏东坡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蛋以示喜庆。“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冷落叫“吃闭门羹”,混得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受到了损失叫“吃亏”,而得到了好处则叫“吃了甜头”……
 
“吃”在中国无所不在,无往不通。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亘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中国人将饮食上升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首先将饮食与生存融为一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一个自然人,口腹之乐和男女之乐都是人的天然需要。然而,性有年龄的阶段性,而食却与人终生相伴。所以就有了“民以食为天”,“食为八政之首”,“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以及“人生万事,吃饭第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宏论和俗语。中国著名学者夏丏尊曾在《谈吃》中说:“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衣食住行为生活四要素,人类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义如此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
 
中国人在饮食上更讲求享受。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心甘情愿地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饮食之事中。菜中味、酒中趣、茶中情,无论穷富,不分贵贱,中国人都在饮食之中各得其所,各享其乐。总体来说,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饮食养生”。因此,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这种意境来源于人们对菜肴美味的感觉,正所谓“色、香、味、形、器”俱全。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中国菜的制作过程叫烹调。烹是煮熟食物,调是五味调和。《黄帝内经》说“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其核心思想是传统思想中的和为贵思想。苦、辣、酸、甜、咸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调和之美,尽情地进行味觉享受。
 
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艺术,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西方人把饮食当成一门科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的营养功能。西方人吃东西时,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定量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即使口味不是很好,甚至一日三餐千篇一律,外国人也会理智地吃下去。
 
然而,中国人并非仅因生存和享受而注重饮食。如果那样,中国人岂不都是暴殄天物、贪图口腹之欲的酒肉之徒了吗?中国历代都不乏雅饮雅食之人,安于清贫之人,节俭养生之人。
 
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这一句“适饮食”真正使人感受到老子所追求的雅饮与雅食的意境。古人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还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并以一句“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证实了自己的追求。而那句名扬千古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则是有气节之人的代表。中国宋代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就是个节俭养生之人。他曾自律曰:“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