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性剧场

戏曲发展到明清两代,不但有大量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而且固定性剧场建筑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随着戏曲的发展与成熟,大量临时的或固定的戏曲演出场所开始出现。明清年间的固定性剧场大体分为庙台、私人宅第戏台、宫廷剧场和营业性戏园。随着乐队被安排到舞台一侧,舞台的三面观看慢慢成为一面观看,后台与前台用草席或木板隔开,有上下场门。明代昆曲盛行时期,江南官员以及富户人家蓄养优伶成风,时称“家乐”或“家班”,也有很多固定戏曲舞台出现,其中最典型的是宫廷大戏台,装饰豪华、规模巨大。宫廷戏台是一种有三层台面的大戏台,演出时,往往天、地、人三界交错,神鬼杂出,非常热闹。
 
但是在农村,演出主体大都是流动的戏班,戏曲表演还是临时的“草台”为主。在南方,有的还搭建在水上,也有搭建在船上的,这类戏台大都用草席、竹竿或木杆搭建,将看棚、舞台与后台搭成连体。舞台通常比看棚高出许多,观众看戏时需要仰视。
 
明清时期在城市中出现的很多表演戏曲的茶园酒肆是宋元瓦舍勾栏的延续,这些地方设有戏台,以戏曲表演为主,兼卖酒馔。各省的会馆也有与这些地方相类似的戏曲表演场所,那里也建有戏台。比如,山陕公会不但到处建立会馆,还在交通要道兴建有大关帝庙和戏台。江南盐商重视昆山腔,苏州老郎庙是昆山腔的大本营,一时成为官府承认的全国戏曲中心,号称“梨园总局”。在江南,庭院的私家戏台还保存不少实物。
 
到了近现代,城市的营业性剧场由旧式的茶园向着新式的戏曲剧场演变,新式剧场在民国以后开始在大城市出现。1908年建成了上海新舞台,稍后,其他大城市也纷纷建造了这类新式戏曲剧场。新舞台的出现,是中国剧场史上的一个革命。与旧式的茶园相比,这些新式剧场最大的变化在于将三面观看的舞台变成了镜框式舞台。但镜框式舞台多少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伸出式舞台的特点。台唇都比较大,呈半月形。但是在农村,戏曲演出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草台”样式。近几年来,那些早年的茶园会馆又被作为商业性的戏曲演出场所开发出来。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