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舞台和勾栏瓦舍

汉代是中国戏曲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娱乐演出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和发达,已经开始搭建临时的“看棚”,用以观看“百戏”。这个“看棚”是为观众搭建的,而表演者则仍就自然地势。
 
从唐代开始,表演场所已经开始建筑化,出现了供下层百姓观看表演的“乐棚”,而上层贵族观看演出则在“歌台”、“舞台”,还在表演台周围加设了栏杆,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近代。与此同时,“看棚”在民间仍广泛存在。
 
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商业性的演出也开始出现,逐渐产生了职业艺人以及商业性的演出团体,也同时出现了大量营利性的供各种艺人使用的表演台,被称为“露台”。“露台”是“百艺群工,竞呈奇伎”的场所。
 
在宋代城市中出现了为各种表演准备的固定的场所——瓦舍勾栏,这一时期的娱乐表演除了其他技艺之外,也包括了渐渐孕育成型的戏曲的雏形——宋杂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瓦舍勾栏是中国剧场的雏形。当时,勾栏内的观演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四面观看变成了三面观看,有了前后台的区分以及上下场门。这是一般的表演舞台向戏台演进的很关键的一步。“露台”也成为勾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为各种表演所提供的表演场所是“舞亭”,它是一个高出地面的有顶盖的固定建筑,是后来农村戏台的雏形。
 
元代时,城市瓦舍勾栏依然存在,农村则开始出现大量固定的戏台。在这些戏台进行的戏曲演出活动,起着酬神、娱人的双重作用。因为与酬神活动有关,所以这些戏台大都与庙宇相连,并被称作“庙台”。农村的庙台多为砖木结构,比城市勾栏戏台要坚固,有的还相当雄伟。这些戏台也已将前后台区分开,演员由上下场门出入。观众看戏时三面围观。 
 
从明代以后起,勾栏表演活动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酒馆、茶园等城市营业性戏园。此类场所,起先以喝茶饮酒为主,看戏为辅,慢慢演变成了以看戏为主,茶酒为辅,并最终成为专业的戏曲演出场所。营业性的戏园较之原来的草台、庙台有了很大的进步,戏曲演出和观演都置于室内,并且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室内剧场。观众席也有了等级划分,普通老百姓坐在楼下的“散坐”(也称“池子”)中,有钱有势的观众则坐在楼上戏台两侧的“包厢”内。这类舞台的观演方式也是三面围观,而且,由于戏台被置于室内,演出所需光亮也由原来的自然光变成了人工光,舞台用光开始变得有了讲究。所以说,室内剧场为人工照明提供了条件,在人工设置的灯光的照耀下,演出更加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