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欣赏的心理基础

中国戏曲表演时,舞台上仅有几件道具和一块单调的幕布,而且还不必做到形象、逼真,可以说,中国戏曲的场景是极其单调的。但是就是这种只靠演员的唱念做打来表现“舞台景致”的单调的表演方式,才使得中国戏曲形成了自己独特欣赏心理。
 
中国戏曲欣赏有其特定的心理习惯和心理基础,它是一个艺术再现的过程。比如,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戏曲是一种程式化表演,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但是观众却能把它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观众并没有参与编演设计,为什么能看懂这些与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呢?那是因为观众与演员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告诉观众程式化的表演意味着什么,然后观众和演员一起完成对戏曲艺术的再现。比如,演员表演《牡丹亭·游园惊梦》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派春光旖旎的景色,还能体会出演员在万花丛中轻歌曼舞的景象。
 
戏曲艺术的再现过程是演员用暗示的手法告诉观众他在做什么,戏里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观众明白后,就通过联想在大脑中进行形象加工处理,再把舞台缺少的部分加进去,这样就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再现过程。仍以《牡丹亭·游园惊梦》为例,演员上台后表情欣喜,身体舒张,然后指着舞台某处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演员通过唱词暗示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戏里的情景,然后还原、再现舞台场景,使得空旷的舞台有了生气,有了湖水,有了花。
 
如果没有心理暗示,观众便不能深入理解戏曲的艺术真谛,也不可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所在,中国戏曲正是通过表演将“无”在观众那里化“有”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戏迷。也是戏曲艺术这种独特的再现过程,使得戏曲审美的内容和标准有别于其他艺术,并使戏曲艺术这种虚拟性表演艺术更具魅力和趣味性,长期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另外,戏曲表演之所以会长期地吸引着观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观众的心理有关。那就是中国戏曲在内容上更多地满足着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而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是情感郁积和发泄的重要途径,并通过对伦理道德等教化成分的巧妙处理,从而发挥着调剂社会情绪和维持公共秩序的精神功能。戏曲中有很多除暴安良、复仇题材的戏,并且均以大团圆结尾,正是由于其故事情节以及处理方式与观众心理的某种契合,为观众释放心理能量提供了一个契机。观众看完后,内心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产生自然的满足和轻松感。
 
在中国戏曲舞台艺术里,一出戏在表演中一般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的演员在表演时唱词及表演套路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对于同一流派,同一版本的剧目而言更是如此,很多戏迷票友甚至可以将唱词全部唱出来,对演员的表演,他们也非常熟悉,甚至有票友自己也可以上台演这出戏,但是在看另一个演员演时依然会深深入戏。其原因在于,戏迷们在看戏时并不仅仅是看,他们在戏中还要求有所感悟,每一次感悟心得都是对未知的求解,每一次求解都是对人生更深入的理解,而每一次这样的理解都是他们求知欲望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开拓欲望的满足。正因为如此这种求新求奇获得的认知满足便使人的心理产生愉悦感,满足感。戏迷们要不断地去看戏,而且要去看大家名角的戏,就是去追求这样看戏时的感悟心得,而名家大家的精湛演艺更容易让他们有新奇感,有新感悟。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