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形成与发展
从专业角度说,评剧的唱腔音乐,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梆子和京剧的唱法形成的,其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并有反调。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则基本与京剧相同。所以,说起评剧的起源,肯定和莲花落、蹦蹦戏、梆子戏、京剧等都有关系。
的确如此,评剧的前身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最早流行于明末清初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乞丐们为了乞食,经常自编一些段子,段子的题材有历史方面的,也有民间故事。莲花落最早由一个人唱,并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称:“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槌,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什不闲儿。”单口莲花落通常是在集日、庙会上演唱的,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
评剧的形成,是从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开始的。以成兆才为首的“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对对口“莲花落”进行了创新、改进,加入了表演。这时候的“莲花落”是评剧的雏形,也被人们称为“蹦蹦”或“蹦蹦戏”。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颇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还把“莲花落”称为“唐山落子”。
“莲花落”受河北梆子的影响也很大,艺人们还全套吸收了河北梆子的乐器,因此,“莲花落”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另外,在发展过程中,评剧还不断吸收、借鉴京剧、皮影、大鼓等剧种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发展。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