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艺术特征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小戏常用的唱腔是花腔,正本戏常用的唱腔是平词。花腔在演唱中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来加强音乐的抒情味道,比如,《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小戏,用的就是花腔,听起来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味道。而《梁祝》和《天仙配》用的则是平词,平词多采用大篇幅的叙述和抒情,使得曲风委婉悠扬,听起来很有感染力。
在现代黄梅戏中,表演艺术家通过对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的借鉴,在黄梅戏唱腔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和突破,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使得现代黄梅戏在委婉中透露着清新,听起来更加悦耳。
另外,现代黄梅戏除了采用高胡伴奏外,还加入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及锣鼓等,无形中增强了的黄梅戏的音乐表现力。
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地方戏,所以,语言上均以安庆语言为基础。一般说来,在整本戏中,演员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的说白则多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所以,黄梅戏的唱词结构多采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一般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七字、十字句框架的基础上,压缩或增扩字数。有时,还在曲调中使用垛句,也就是把相同的短句垛起来唱,以便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和平词大戏相比,花腔小戏唱词比较灵活,变化也多,从三字到七字不等,中间还时常会夹杂一些口语化的字,其实这些字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在句数上,花腔小戏也不是绝对地追求偶数,当出现奇数句时,只要重复最后一句即可达到偶数句的效果。
黄梅戏语言的艺术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塑造戏剧形象、渲染戏剧情境,在艺术上潜移默化,在生活中寓教于乐。黄梅戏语言和曲调源于山歌,所以自然具有“山歌”体的韵律美。从抒情、戏谑的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旦、小丑舞台对唱中吸收了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养料,所以在今天,黄梅戏中,山歌时调作为其主要的具有其自身美学特质的“灵魂”,仍然不变。
从表面上看,黄梅戏的语言似乎比较土气,但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丰富的内涵。黄梅戏语言极富有表意上的张力,渲染戏剧情境、表现矛盾冲突、突出人物性格和情绪上,这种语言都有其巧妙的功用。黄梅戏的语言和唱词汲取古诗、古词、民间口语、民谚、民歌的所长,但是又摈弃了其中古雅难解、不便入戏的成分,从而发挥了语近情远、明白晓畅的特点。黄梅戏因此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情浓语淡的戏曲样式。
黄梅戏语言在内容上具有一种朝气蓬勃、乐天积极的气质,夸张戏谑,这些出于劳动人民和下层社会人士的口头创作,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融入黄梅戏里,使其保持个性的同时又能结合戏剧情境,给人以愉悦之感。
黄梅戏很多传统剧目都直接来自于真人真事的民间文学,因而其语言和唱词就不可避免地充满对现实社会的哲理经验之谈,渗透着极具时代特色的生活趣味,对下层社会生活民众的刻画表述尤其细腻、独到和丰满。
在黄梅戏中,对歌以及对舞的形式非常常见,小旦、小丑或猜谜,或对花,或报地名,或讲古,都增加了黄梅戏的群众性和趣味性。此外,常见的利用歇后语来猜药名,用数字来串唱词,都起到演唱生动活泼、既抒情又机智的艺术效果。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