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山陕梆子流入河南与河南农村早有的“河南呕”结合,并吸收当地弦索腔与高腔成分而形成的,所以豫剧早期又叫“河南呕”。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大山做后台,艺人仰天一吼,震人心魄,烦恼、忧愁一扫而光。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
豫剧产生于中原大地,由于中原多兵灾,养成人们雄阔尚武的心理。豪放豫剧得以呐喊为主调,具有地理上的特色。清末民初,豫剧开始向河南边缘地带大面积辐射,流行地域越来越广。豫剧在传播过程中,唱腔音乐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说明这门戏剧表演艺术正在逐渐壮大与成熟。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福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豫剧在唱工上非常讲究,主角往往有大段的唱词,配角也有很多唱段,剧中的许多情景和内容,常常不是通过动作唱词来表达。豫剧的唱词,说白和动作都不十分固定,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演出过程中还可以夹杂其他剧种的唱腔,同一出戏,由不同的戏班来演,演出也不尽相同,同一演员在不同时间演出也往往有差异。
豫剧经常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如民间武术或杂技等内容,所以在动作上显得火爆粗犷。
豫剧音乐板式结构独特,音乐程式比较完整,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音乐文场柔和舒畅,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炽烈劲切,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豫剧唱腔以二八板和流水板为主,常用大本嗓,在起腔和拖腔时通常外加辅音,简单而平直,接近说白,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豫剧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作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作“外八角戏”。
豫剧代表性作品很多,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准》、《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豫剧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是常香玉,以韵味醇厚、声腔优美而著名。她初学花旦、小生、武生,后来专习旦角,成名后,又学了“豫东调”、“祥福调”和“沙河调”,并吸收曲剧、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乐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代表作是《花木兰》、《红娘》、《断桥》、《大祭桩》,其中《花木兰》更是誉满全国,深受豫剧观众的喜爱。
常香玉还是一位有胆识的戏曲艺术改革家,她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一代宗师。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