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用日晷来计时的?

日晷,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太阳投影测日定时的一种计时仪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用圭表来测定时刻了。但这种方法在一天里只能得到一个读数,仅可用于校正漏刻的快慢。后来发明了把时角坐标网通过表端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这样白天无论何时都能以太阳的影子得到时刻的读数,这就是所谓的日晷,或叫日规、日圭。
 
日晷通常由铜质的指针和石质的圆盘组成。铜质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质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当表影指向正北的瞬间为正午。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
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而北京时间也不是在北京确定的,而是由位于中国版图几何中心位置陕西临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9台铯原子钟(铯钟)和2台氢原子钟组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并通过卫星与世界各国授时部门进行实时比对。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平太阳时,不是北京的当地平太阳时。北京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6°21〃,因而它的地方平太阳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4分半钟。北京时间比世界标准时间早8小时。
 
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区。这样一个时区是经度15°。一天24小时,所以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一个小时。经度零度即本初子午线的时间为世界标准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故称格林尼治时间,这也是英国的标准时间。北京的经度是116°21〃,所以在子午线往东第八个时区内,即东八时区。8×15=120,所以东八时区的区时为东经120°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是东经120°。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划分的方法和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我国跨越了5个时区,但主要位于东六时区、东七时区、东八时区内,这三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经度依次分别为东经90°、东经105°、东经120°。如果对我国位于东经82.5°以西东五时区的地区,采用与东六时区相同的标准时;东经127.5°以东的东九时区的地区,采用与东八时区相同的标准时。这样用三个时区的区时就覆盖了全国,也就基本上满足了各地是以中天时刻为时刻标准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仍是东八时区的标准时,东七时区、东六时区采用的标准时,分别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晚2小时,时间名称可分别定为“重庆(直辖市)时间”、“新疆西藏时间”。或者东六时区、东七时区、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名称分别定为“西部时间”、“中部时间”、“东部时间”。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