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睡觉用的床吗?

马扎在古代被称作胡床,由于携带方便,它很适合经常迁徙的游牧民族,因此最先在北方地区兴起。胡床传入中原地区后,同样由于方便携带而大受欢迎。特别是在出行或者战争中,有了胡床,随时随地都能够坐下休息,这为在路上的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胡床传入中原之后,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最初中原人都习惯于席地而坐,即使有了榻,人们也不改旧习,更愿意按照席地而坐的方式,脱了鞋子,把腿和脚都放在榻上。有了胡床之后,人们渐渐开始把小腿垂下来坐着,脚踩在地上,就像现在的坐姿一样。这种改变看似微小,却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例如,我们坐得高了,桌子也需要随之变高,其他家具的样式也相应地需要调整。而有了桌椅,中国人也由一人、一席、一案的分餐制,演变成了所有人围桌而坐,一同吃饭的习俗。
 
关于李白的这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疑问是这样产生的:古代没有玻璃,为了防寒,窗户上会糊上一层纸或者布,李白当时如果真在房间里的床上,他一抬头,只能看到窗户上糊的东西,根本看不到月亮,怎么能说是“举头望明月”呢?如果把床解释成胡床,就完全没有问题了。这样的话,李白当时可能是拿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看到了地上的月光,于是吟了这样一首著名的诗歌。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