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席地而坐”是坐在席子上还是坐在地上?

席地而坐是古人的一种日常起居习惯,在唐朝及唐朝以前比较流行。所谓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铺上一张席子,家里人平时就坐在席子上吃饭聊天,倘若有客人来访,也要请他们坐在席子上。
 
古代的席子分为两种。一种叫“筵”,一种叫“席”。“筵”是用竹子编成的,“席”是用蒲草编成的。“筵”一般用来直接铺在室内的地面上,使地面看起来整洁美观。“席”呈长方形,铺在“筵”上面。“筵”一般只铺一层,而“席”可以铺上好几层。因为地上铺着筵,所以古人入室前要脱鞋,以免将泥土带入室内,踏脏铺在地上的筵。如果进入别人的房子而忘了脱鞋则被视为十分不礼貌的表现。不同身份的人,铺的席子数量也不同,天子要铺五重席,诸侯铺三重席,大夫铺两重席,贫困人家一般没有席子。有关坐席的礼仪,古人也十分讲究:父子不可以同席;男女不可以同席;席子如果不端正,四边没有与墙面平行,则不坐在席子上,即孔子所谓“席不正,不坐”。
 
那么,席地而坐是怎样的一种坐姿呢?古人席地而坐是将两个膝盖跪在席子上,两只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这个姿势有点像跪,但又有一些不同,因为跪的时候要求身体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后跟上,这与席地而坐是有区别的。此外,古人还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坐法要求。即不进餐时身体要尽量坐在席子后方一些,以示谦恭;而进餐时则坐得靠前一些,以免饮食时污染坐席,对人不敬。
 
如今,在一些汉墓壁画、画像砖中还可以见到不少古人席地而坐宴饮娱乐的场面,这对于今人了解古人的生活礼仪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