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呈现东(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民族起源
锡伯族与古代鲜卑有渊源。最初游牧在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304—439年),慕容等部南迁至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然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保持了原来的生产方式。这部分鲜卑人就是今日锡伯族的先民。也有说锡伯族来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清代以前,他们繁衍生息在以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流域的广阔地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捕获物基本上平均分配,人人有份。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一百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随着频繁的驻防、调防,不仅移居东北三省,而且奉遣远戍云南、新疆。
锡伯族节日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锡伯语叫杜因拜扎坤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锡伯族服饰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
锡伯族喜利妈妈
“喜利”是锡伯语延续的意思,“妈妈”是娘娘神的意思。每逢过年,锡伯族都会给“喜利妈妈”贴“福”字,或是贴上“供圣喜生聪明子,奉神永保寿男儿”等对联。
喜利妈妈是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它是用长约10米的丝绳,上面系许多小弓箭、背式骨(比石)、箭袋、小吊床、铜钱、五颜六色的布条、小靴等组成。平时装入纸袋里,挂在室内西北墙角。每年大年三十,由袋里取出来,从西北墙角斜拉到东南墙角,家长带家小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纸袋里,挂回原处。
锡伯族象征图案:白马
相传锡伯族人在穿越大兴安岭时,因山高谷深,行进困难。这时出现一形似马、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意的神兽,被称为“瑞兽”,后来演变成马神——“海尔堪玛法”。锡伯人爱马,认为它通灵性、通人情,能知义报恩。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