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拉祜族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拉祜族起源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服饰
拉祜族会纺织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时,常用猎物向哈尼族换破旧衣服穿。出林定居后,向哈尼族、傣族学习纺线织布,缝制衣服。男子穿哈尼族武蓝色或青色对襟短衫,下穿宽筒长裤。妇女衣饰中拉祜西是黑色右襟长袍,袖口、衣边均镶有各色布条花边,有的在衣襟上再镶饰贝壳;拉祜纳穿黑蓝色右襟短衫,裤脚镶两三条色布花边。无论何支,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束于顶。已婚妇女用色布或染色编藤作发箍,箍上钉有银泡。未婚姑娘用各色毛线编成发箍勒在头上。男子留短发,中老年包黑布包头,年轻人普遍戴有沿的圆形帽。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青壮年的穿着逐渐趋向现代潮流。
拉祜族喜欢黑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袍,使整个色彩既深沉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拉祜族民居
拉祜族的房屋建筑结构简单,低矮狭窄,阴暗潮湿。顺山坡开挖地基,以土筑墙,以茅草盖顶,4~6棵木头就盖一间房子。房子两边的屋檐,一面迎着土坡,一面向着坡脚。一间房子隔成若干个“阿泡”(小房间),父母住一间,每对已婚儿女各住一间。左侧的“阿泡”父母住,右侧的“阿泡”子女住或接待客人。除正堂屋内有公共火塘外,每个“阿泡”中另有一个火塘,火塘上面吊挂有一块薄石板(个别为铁板)作烧烤食物之用。每个家庭还有一个专供烧全家饭食的“周度”(灶塘)。室内农具或其他用具的摆放都有固定位置,不能乱置乱放。
拉祜族节日
“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浴。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有火药枪的要鸣枪。同时,用新水、米和酒敬献“火神”和祖宗。献毕,按男女性别分开坐在火塘边,听家长致辞庆祝和告诫青少年怎样做人。之后,全家人边吃边喝边唱歌,彻夜不眠。
新谷成熟时过“吃新米节”,欢庆丰收。
拉祜族象征图案:葫芦
葫芦是拉祜族的崇拜物,拉祜族民间史诗《牡帕密帕》就有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拉祜族节日跳芦笙舞,澜沧县还过“葫芦节”。由葫芦和长衣裳花边装饰纹样所组成的图案,象征人类的起源和拉祜族始祖的由来,也象征女性美和人丁兴旺、生活幸福。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