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统称为“白人”。他称则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过去汉族称之为“民家”,以与“军家”相别,元、明史籍称之为“白人”或“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白族聚居地区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
白族习俗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富裕的家庭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入赘俗称“上门”。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路口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女婿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所以才招女婿上门。上门的女婿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女婿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白族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厨房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白族节日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市场活跃。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为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象征图案:大理三塔
白族居住的大理以崇圣寺三塔和蝴蝶泉的美丽蝴蝶闻名天下。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是白族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体现。白族有著名的蝴蝶泉的传说,蝴蝶象征忠贞爱情,常见于白族传统建筑、服饰或器物的装饰图案。大理三塔和蝴蝶图纹也是白族文化的象征。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