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钉子、绳子、胶水,古人是怎样把几根木条交叉固定在一起的?

榫卯(sǔnmǎo)结构是中国古代传统土木建筑工艺的一种。中国的土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斗拱、椽子等基本构件。我国古代建筑原则上都不使用铁钉,这些相互独立的基本构件要连接在一起,就必须用一种方式将之连结起来。古人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开凿出来的卡榫(榫)与凹槽(卯)之间的咬合来连接稳固。简单的“榫卯”结构,是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两根木条以十字形状相交固定,缺缺相合,卡榫卡放在木条的凹槽里,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就能严密扣合。传说它是鲁班的发明,因此又叫鲁班锁。高明的木匠至少要掌握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方法,能做出“六方锁”“十二方锁”“二十四锁”等纷繁复杂的外形。运用榫卯结构建造出来的物件,结构稳定,符合现代力学观点,能实现极其复杂而巧妙的平衡。
 
榫卯结构在我国着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掘出了大量结合完好、式样繁多的榫卯结构遗物。距今约1000年、建造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高达68米,虽历经数次大地震以及战火的侵袭,至今仍能安然无恙,不能不说受益于榫卯结构的稳定性。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