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墓葬的是什么?

今天在一些大型宾馆、商场门口常见左右摆放一对狮子或老虎的雕像,其含义是用于驱秽避邪,保佑自家经营顺利。这一观念源于古代镇宅守屋的风俗。古人在宅第门外常会安放一些镇宅之物。即使是平民百姓,至少也要在大门上贴一对门神,以保佑全家平安。
 
在非常重视丧葬的古代社会,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还会以墓葬为居,长久地活动在地下世界。墓葬就成为了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家。同样,为了地下的宅第免受鬼魅的侵扰,也需要在墓葬中安放镇墓之物,这就是镇墓兽。镇墓的观念起源甚早,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就有一种带有镇墓性质的器物。此类镇墓神物,外形由鹿角、神兽、器座组成。但这种镇墓神物流行时间并不长,进入汉代便已经消失。魏晋南北朝时期镇墓兽出现了多种类型,主要有以牛、马、狮、虎等动物作为原形的样子。到了唐代,镇墓兽基本定型,多为一对蹲坐的神兽,二者身体基本相同,但一为人面、一为兽面。神兽头部长有长角,背部有长长的鬃毛,靠近头部的鬃毛呈戟状直指向上,肩部长有翅膀,下身往往蹲坐在平板或者台上,形象十分凶悍可怖。此类镇墓兽多由唐三彩制成,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将这样一对镇墓兽放在墓门门口,足以震慑企图侵扰墓葬的鬼怪。
 
从出土文物看古代时钟有哪些类型?
古代没有今日机械、电子类的时钟,但为了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同样需要准确测定时间。最早出现的圭表就是依靠测量日影的长度来计算时间,但圭表不够准确,而且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于是人们又利用滴水的均匀速度制造了漏壶。我国古代的漏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容器底部开孔,容器内有表示泄水时间的标尺,称为泄水型;另一种是将泄水型的漏壶所滴出的水用一容器盛接,盛水容器内有表示时间的标尺,称为受水型。最早发现的漏壶是西汉“干章”漏壶,属于泄水型。
 
漏壶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减少,压力降低,水滴的速度也会变慢,误差逐渐加大。所以漏壶通常配合圭表一起使用来矫正误差。为了保持漏壶中的水压稳定,古人又在漏壶上加一个补偿壶向漏壶中注水,汉代的张衡就提到了二级补偿式漏壶。后代为了提高漏壶测时的准确性,不断增加补偿壶。现存最早的多级漏壶是元代延三年(公元1316年)制造的受水型漏壶。它有三级漏壶,称为日壶、月壶、星壶,下面才是受水壶。上部漏壶放置在阶梯式架座上,高达2.64米。这组漏壶原存放在广州城拱北楼上,一直使用到清代晚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漏壶的日常使用也极其讲究,漏壶中的水要定期更换,滴水水管也要定期清理,以保证水流通畅。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