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传统民俗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传统民俗依然很多。
食俗
立夏饭
立夏当天,很多地方的人们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为“立夏饭”。在南方很多地区的立夏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为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
宁波的立夏习俗是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
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
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
“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会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尝新
立夏有尝新的习俗。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来祭祖。而在常熟,尝新的食物则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蛳、熄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称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大门前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外(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立夏“称人”的习俗,相传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前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数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后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之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称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因此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却是寄托了百姓对“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希冀。
斗蛋
立夏当天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在冷水里浸上数分钟之后,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意思是说这天如果坐了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