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博士”与现在的“博士”有何不同?

“博士”一词在我国是比硕士高一级的学位,很多人都以为它是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博士一词不仅是中国本土产物,而且历史悠久。
 
博士,最早称“五经博士”,是学官名,源于战国。徐慎《五经异义》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由此看来,在学问高深这一点上,古今的博士倒没有什么区别。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易》、《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后来,研究五经的学者人数逐渐增至十四家,到东汉光武帝,改设五经十四博士。
 
算起来,“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作为官名是一种说法,唐代,设置有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隋唐之前,博士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著名的汉儒董仲舒便因学识渊博被举为博士。
 
古代还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精于礼仪的人称太常博士,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等。后来产生了“茶博士”的称呼,套用博士这一职衔称呼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关于“茶博士”的描写。
 
直到近代,博士才和学位挂钩,而其官职之意却已经消失殆尽。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