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街坊四邻”的坊和街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常常提到“街坊四邻”,这个词代指住在一条街巷的邻居。
对于“街”这种城市元素,我们并不陌生。宽阔笔直的大道,如“长安街”;尺度亲切宜人的历史街道,有的蜿蜒曲折,如北京后海的“烟袋斜街”,有的热闹非凡,如正阳门前的“大栅栏”。而这个词里的“坊”又是什么呢?“坊”与“街”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街道出现的时间大约已经久远得不可考证,在周代的《考工记》王城的规划中,就已建议王城的主要道路建成“井”字形,且将道路分主次,相互间垂直连通。而“坊”的由来则出自古代的里坊制度。里坊是古代居住区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五户为邻;五邻为闾;二十闾为坊;十坊为区,同时里坊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东周时期,里也称为“闾里”,这在《考工记》中也有所提及,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长安城内皇城、宫城东西侧各划分成三行,每行南北划分为十三坊,一共七十八坊;而东西各以二坊之地设为东市、西市,实为一百一十坊。坊四周设墙,形如小城堡,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了晚上,坊、市关闭坊门,禁止随便出入,街上由军队巡逻,盘查行人,所以长安城其实是一座夜间宵禁的军事管理城市。
到了晚唐时期,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这种里坊制度日益受到破坏,江浙一带的商业城市率先突破了束缚,慢慢地坊市结合,有时不设坊墙,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
宋代的城市虽然是在唐代里坊城市的格局上进行改造,但此时商业繁荣已使城市中封闭的坊市解体,转变为开放的街巷制城市。在开放的街巷城市中,居民可以从所居的小巷中直通主要街道,而街道两侧也可以开设店铺,夜禁也被取消,这在各个方面都活跃了城市的商业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由此才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宋代汴梁繁荣的市井生活。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