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名称的由来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嬴政灭六国之后,告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寡人以眇眇之身,与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因为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后来就觉得“王”的名号已不够特殊,于是秦昭襄王约齐泯王共同称帝,以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后来又有以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的活动,但是为时甚短。“帝”字原来是指天帝、上帝,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具有对神格。“皇”字原义为光辉、美丽、伟大的意思。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建议秦王嬴政“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政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的位号,号曰“皇帝”。这就是皇帝名号的开始,也是《史记》所记载皇帝名称的由来。另一种说法则见于《资治通鉴》卷七: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秦始皇按照“官僚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他发明了“皇帝”这一称谓,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帝国能够一系万世地永远传承下去。他的这个“创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至深,这个以“皇帝”为文化符号的封建专制政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帝国的覆灭才告结束。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