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业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在唐代,“荼”去一划,才出现“茶”字;陆羽写《茶经》,才出现茶学;茶开始征税,才建立茶政;茶销往边疆,才开始有边茶的生产和贸易。总之,直到唐代,茶才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事业和文化,所以史称“茶始于唐”。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相当普遍,但北方喝茶的人还不多。唐朝中期以后,北方饮茶之风盛行,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南方的茶叶生产也相应发展起来。特别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产量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增长。据史料记载,当时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都种植茶树,山无遗土,当地人十有七八从事茶叶生产。
根据《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的记载,这时期的茶叶产区已遍及14个省区,包括今天的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其规模与中国近代茶区相去不远。与此同时,南北茶叶贸易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这一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各地的茶业生产几乎翻了一番。
唐代时,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正因为如此,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出产的茶才成为贡茶。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使得中国南方茶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北方茶业,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的茶业中心。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结果,唐朝时还未曾形成气候的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在宋朝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因为江南早春气温降低,茶树发芽推迟,茶叶不能在清明前进贡到京都。而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成为贡茶后,建安茶的采制更加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闽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茶叶制法有所改变,各茶类此兴彼衰而已。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