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观的发展
“阴阳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后来逐渐消失了。因为他们的学说被充分融入易学、儒学、道学、医学当中,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入,使得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举足轻重。
在易学史上,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即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哲学。邹衍“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此讨论极小至无限大的空间,以及从天地生成到现在的时间。他在讨论空间时说:“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限”;在讨论时间时说:“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成书于战国的《吕氏春秋》将当时广为流行的五行说和阴阳说进一步具体化;《十二纪》中描述了一年五气运行对应的天象、气象、物象,并以此为据制定出一年十二个月的“政令之所行”律令。
至秦汉,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成为统摄万物的哲学体系。西汉时,阴阳五行学说逐渐被世人所公认,其表述体系最终的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们分别代表“道”和“儒”两大学派,占据着不同学术领域,但又互通、互补、互融。道、儒在发展中给易学增添了新的元素,儒学、道学、易学的融通共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盛。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