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原文】
 
父母呼①,应②勿③缓④。父母命⑤,行⑥勿懒⑦。
 
【注释】
 
①呼:《说文解字》指出“呼,外息也”,因此其本意为通过嘴部向外送出气息,后来引申为呼喊、呼叫、召唤。这里的“呼”运用的就是其引申义,即呼唤。
②应:应该、应当。
③勿:多表否定,含劝阻之意。
④缓:迟缓、缓慢。
⑤命:命令。
⑥行:象形字,本义为纵横交错的小路,指代的是道路。后引申为行走、行动等词义。这里的“行”指的是其引申义,即行走、行动。
⑦懒:懒怠。
 
【白话翻译】
 
父母呼喊,应当立即回应,不要拖拉延缓;父母吩咐,应该当即行动,不要推搪懒散。
 
【解释】
 
弟子规》注重孝悌之义,但却并不只是泛泛而谈地喊口号,而是切实地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有益且十分重要的。因为作为训蒙文,如果只是假大空地讲道理,而不提出具体的实践要求,那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毫无指导意义。
 
因此,《弟子规》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以及行为举止应有的规范详细地列出来了,这种落实到细节的指导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生理解并实践孝悌之义有很大的帮助。
 
《弟子规》要求学生对父母长辈尊敬爱戴,不能敷衍违逆。父母呼喊召唤要即时回应,不能听而不闻、故意无视以逃避面对父母;父母嘱咐命令要立即行动,不能找借口推脱,想方设法懒怠或消极应对,那些都是不孝顺、不礼貌的表现。
 
如今许多孩子被父母长辈娇惯溺爱,养成了无礼懒怠的性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其实,耐心听取父母的意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孝悌文化的要求,也是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性格培养、素质养成的重要一课。
 
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悉心指导等方式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引导孩子关爱老人、关心父母,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塑造孩子的孝悌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解读】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这是《颜氏家训》中的一句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能过于亲昵;父母对孩子也要关爱,不能太过懈怠。懈怠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慈爱,孩子对父母也难以孝顺尊敬;而亲昵太过则容易让孩子产生怠慢无礼之心,从而对父母自然也难有尊敬之情。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重不得、轻不得,远不得、近不得,要把握好度。而孩子对父母,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亲密到没有尊敬之心,也不能疏远到毫无爱戴之情。
 
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程颢与程颐的母亲,对他们两兄弟管教得十分严格。他们兄弟俩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经常会走不稳摔倒在地,这时他们的奶娘就会跑上去想扶他们起来,程母看到后勒令奶娘不许去扶,并对他们二人说:“你们刚刚才学会走路,慢慢走,就不会摔跤了。”
 
程颢、程颐两兄弟还跟许多小孩子一样,喜欢挑食,他们的奶娘也会随着二人的喜好给他们布菜。程母知道后阻止奶娘继续这么做,说:“小孩子太过惯溺,会让他从此养成任性的毛病。小的时候挑三拣四,长大了后又会怎样?”程母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跟孩子说清楚道理,所以程颢、程颐都明白母亲的苦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父母对孩子不能太过狎昵,要宽和关爱,也要严格教育。
 
总之,教育孩子要张弛有度,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父母一味地溺爱只会放纵孩子养成骄纵的性格,但过度的棍棒教育也只会令孩子惧怕父母,与父母疏远离心。被过于严苛对待的孩子表面上会一时妥协顺从,但心底里却会排斥父母所讲的道理。
 
因此,教育孩子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易于被接受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鼓励孩子的正确做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