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古代散文编选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中。有《河东先生集》。

驳《复仇议》

唐朝武则天年间,同州下邽县尉赵师韫害死了该地平民徐爽。徐元庆见父亲被杀,便杀死了赵师韫,事后自首谢罪。此事发生后,诗人陈子昂写了一篇文章《复仇议》,主张应当先处死徐元庆,以正国法;不过,在他死后,也应当表彰他的孝行。一百多年后,柳宗元对此事有不同看法,他觉得徐元庆杀赵师韫是有原因的,不能枉杀,遂写下此文,反驳陈子昂的《复仇议》。在本文中,柳宗元认为赏罚不能并举,应该断定好这件事的是非曲直,才可以进行赏或是罚。此文强调儒家的礼仪观念,认为它是评定善恶黑白的标准,这也是此文的主旨。

详细翻译

桐叶封弟辩

西周初年,周成王说封给幼弟桐叶,其实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周公忙来恭贺,并说天子的言辞是不能更改的,成王只好把唐地封给了幼弟。后世评说此事,多支持周公的观点,但是柳宗元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帝王的言辞如果不适合,是可以更改的。文章以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开头,然后再对此事进行发挥,指出帝王言行如果不得当,更改多次也是正常的;然后柳宗元又阐述了为臣之道,即让君王的言行归于正大适中之道;最后柳宗元指出,桐叶封弟的故事是不可信的。

详细翻译

箕子碑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封地在箕地而得名。箕子忠直耿介,因不满纣王的暴行,劝说了几句,结果被囚禁起来做了奴隶。周朝建立后,箕子帮助周朝治理国家,获得人们的称赞。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就是为纪念箕子而写。在文中,柳宗元先是肯定箕子的“大人之道”,接着把微子和比干与箕子比较,烘托箕子的正直和崇高,然后以具体的事例证明箕子的“正蒙难”、“法受圣”和“化及民”,最后述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详细翻译

捕蛇者说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发现很多地方百姓靠捕蛇为生,其中有很多人因此而丧命。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姓蒋的捕蛇者的自述,揭示了他自己一家犯险捕蛇的缘由:为了躲避官家繁重的赋役。本文从侧面反映了中唐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详细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

唐朝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元气大伤,老百姓的赋税负担很重。柳宗元认为,要想中兴唐朝,唯有与民休息才可,于是写下了这篇寓言式的传记散文,它的主人公是善于种树的郭橐驼。在文中,柳宗元介绍了郭橐驼的事迹和种树之道,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本文其实是以郭橐驼种树暗喻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柳宗元在文末点明了主旨,即为政之道在于顺乎自然,不要用繁重的政令扰民,这样国家才会恢复元气。

详细翻译

梓人传

这篇文章跟上篇《种树郭橐驼传》结构相似,都是以譬喻的手法,揭示治国的道理。此文写梓人杨潜才能出众,他善于全面规划,对群工指挥得当,这实际是暗示了贤明宰相的治国之道。

详细翻译

愚溪诗序

柳宗元因为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柳宗元写了不少山水诗和山水游记,其中有一篇题为《八愚诗》的诗序,写得较为新奇。在这篇诗序中,作者既描写了当地的山水景色,又阐明将溪水更名为“愚”的原因,表现出他对奇山异水的喜爱,也从中透露出自己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愤懑之情。通篇借愚溪来比喻自己,借景抒发不平之情,趣味隽永。

详细翻译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永州刺史韦彪修建了一处新堂,柳宗元亲自到场参观了这个新堂,并为它写下这篇文章。此文先写名胜难得,作下铺垫;而后写新堂没有修建前十分荒芜,与修建之后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然后写新堂的景致优美;最后作者赞扬韦彪的仁义,希望后继者能够效法他。

详细翻译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因为支持新政,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在永州任上,柳宗元职务清闲,常常寄情于山水,写下了不少富有闲情逸致的诗文,其中就有著名的“永州八记”。八篇游记既有关联,又能独立成篇,这篇文章就是“永州八记”其中的一篇。在文中,柳宗元介绍了小丘的位置、丘上的怪石景观,并在观景时发现不少乐趣。结尾处柳宗元对这座小丘曾经遭闲置表示感叹,抒发了自己遭贬黜、怀才不遇的苦闷。

详细翻译

小石城山记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八篇,在文中,作者描绘了小石城的地形、景色,感叹这样的美好的景致却被造物主安置在偏僻的蛮荒之地。文章借景抒情,曲折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详细翻译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参元是唐朝进士,他本来家境殷实,却因为一场火灾家财化为乌有。柳宗元听说这一事后,写了这篇文章。在本文中,柳宗元对王家失火一事的态度,经历了由骇到疑,再到大喜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世道的讽刺。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