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的治病原则
黄帝说:我想知道如何去适应自然之道。
岐伯说:从水位深的地方掘开堤坝放水,不用花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从有洞穴的地方开掘通道,则道路很容易就能开通。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治疗时应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黄帝问: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么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吗?
医生在治疗时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样才能适应自然。
岐伯说: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实,治疗其感受外邪的疾病时,应当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针时间要长,这是适宜于肥壮人的针刺方法。两肩宽阔,颈后的肌肉薄瘦,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大的人,血液发黑而浓稠,气行滞涩缓慢,这种人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慷慨好施,针刺时应刺得较深而且留针时间要长,同时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问:为瘦人针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瘦人皮肤薄而颜色浅,肌肉消瘦,嘴唇薄,说话声音小。这种人的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针刺的方法应当是浅刺,而且出针要快。
黄帝问:为普通人针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要先辨别病人肤色的黑白,并据此分别进行调治。另外,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为这种人血气调和,针刺时要依据正常的针刺标准,不要违背常规的刺法。
黄帝问:为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针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肌肉结实,关节舒缓,骨节突出显露而有力。如果是稳健持重的人,大多气行滞涩而血液浓稠,针刺时应当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要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矫健好动的人,大多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时应当浅刺并迅速出针。
黄帝问:为婴儿针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婴儿的肌肉软薄而血少气弱,针刺时应当选用毫针浅刺并快速出针,一天针刺两次就可以了。
黄帝问:针刺时,运用前面所说的“临深决水”的方法会怎样呢?
岐伯说: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的人,如果采用疾泻法,就会使其真气耗竭。
黄帝问:针刺时,运用前面所说的“循掘决冲”的方法会怎样呢?
岐伯说:血液浓稠而气行滞涩的人,如果采用疾泻法,就会使其真气畅通。
为婴儿针刺时应用毫针浅刺并快速出针。
黄帝问:经脉循行的逆顺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手三阴经都是从胸部经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阳经都是从手指向上经肩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都是从头部经躯干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阴经都是从足部经下肢走向腹部。
黄帝问:足三阴经都是上行到腹部的,而只有足少阴经是下行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并不是这样的,这不是足少阴经,而是冲脉。冲脉是五脏六腑经脉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禀受冲脉气血的滋养。冲脉上行的部分,在咽上部上面的后鼻道附近延伸到体表,然后渗入阳经,为其灌注精气。冲脉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在气街处延伸到体表,沿着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膝腘窝中,开始伏行于胫骨之内,再向下行到内踝后的跟骨上缘而分为两支:向下行的一个分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向前行的一个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至跟骨结节的上缘,向下沿着足背进入足大趾间,将精气渗注到络脉中而温养肌肉。所以,当与冲脉相连的络脉瘀结不通时,足背上的脉搏跳动就会消失,脉搏不跳动就会导致经气厥逆,精气厥逆就会发生下肢和足部寒冷。
黄帝向岐伯请教“临深决水”和“循掘决冲”的相关知识。
医生要想了解经脉气血运行的逆顺情况,治疗时应先问诊开导病人,问清症状,然后检查足背部的脉搏跳动情况。
黄帝问:怎样查明经脉气血运行的逆顺情况呢?
岐伯说:在为病人诊察的时候,首先要用问诊开导病人,问清症状,然后按切足背部的脉搏来检查其是否跳动,如果不是经气厥逆,足背的动脉就一定会搏动,这样就可以了解经脉气血运行的逆顺情况了。
黄帝说:这些问题真是深奥难懂啊!圣人所总结的这些规律,比日月的光辉还明亮,比毫厘大小的物体还精微,如果不是先生您,还有谁能阐明这些道理呢?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