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原文:“安莫安于忍辱。”
安:安稳、安定、安全。例句有: “国安则无忧民。”(《荀子·王霸》)
“安”的另一个解释是安心。例句有: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
辱:屈辱、委屈。例句有: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左传·襄公三十年》)
忍:忍耐、抑制。例句有: “志忍私然后能公。”(《荀子·儒效》) 意思是下决心,有志气抑制私欲,就能立有公心。
“安莫安于忍辱”的意思是:为了安定和安全的大局利益,当受到屈辱和委屈时,能忍而不发;当需要承受屈辱和委屈的痛苦时,能够作出自我牺牲,而且心安理得、毫无怨言,这是圣君贤臣,以及现代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素书》中“安莫安于忍辱”的主旨思想是:如果忍受局部的、个人的、暂时的屈辱,就能保证国家的、整体的、长远的稳定大局,使得国家民族利益不会受到伤害,就是值得的,也是必需的。
对于身居上位的国君和大臣,在受到屈辱的时候,能做到心平气静,忍而不发,不但要有深厚的定力、高度的涵养,还必须具备全局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
清人王永彬说: “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 人生就像过山车,有高点,也有低点,无论是高点还是低点,都要直观面对,善于克制,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逞一时之勇,行莽夫之事,受到屈辱要表现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神情淡定。
要说历史上谁最能忍受耻辱,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非韩信莫属。”
淮阴屠夫给韩信两条路,一是让韩信用身上的剑刺死他,二是从他胯下爬过去。结果韩信选择了后者,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当时所有的人都为韩信感到羞耻。现在我们回头想一下,如果当时韩信采用第一种选择,用剑来刺杀屠夫,后果会怎么样?一种可能是:如果韩信真的拔剑来刺杀他,可能还没有等韩信把剑举起来,就被他打翻在地,然后以韩信企图杀害他为由,将韩信杀死。而另一种可能,即使韩信用剑刺死了这个屠夫,那韩信就成了杀人犯,被官府捉拿后以杀人罪名处死。那么如果韩信既不刺杀屠夫,又不从他胯下爬过去呢?可以肯定,屠夫是不会放过韩信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来找韩信寻衅滋事的,很可能这伙儿地痞流氓对韩信拳脚相加,饱揍一顿,即使保住了性命,结果腿打断了,胳膊打折了,万一再打个脑震荡,或者是肝破裂,成了终身残疾,这个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韩大将军。
苏东坡在《留候论》中评论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者。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所以说:“忍”是与结果紧密相连的,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忍辱负重是为了事业、理想和大局。不能忍一时之唇,就不能有长久之计,结果是壮志难以实现,抱负难以施展,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伤害。
历史上有一个《将相和》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宝,名叫和氏璧。秦国的君王秦昭王知道以后,很想得到这块和氏璧”,便提出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交换。
赵王派蔺相如带上和氏璧到秦国去交换城池。当蔺相如把和氏璧送给秦王后,他和大臣们传着观赏,就是不提移交城池的事。
蔺相如发现秦王有意赖账,便故意说:“大王,这块和氏璧上有一块斑点。”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要他指出斑点来。
蔺相如接过了和氏璧,向后退到一根柱子旁边,倚着柱子,指着秦王大骂他不守信用,假如秦王不移交城池,就不能把和氏璧送给他,如果秦王要用武力逼他,他就拿和氏璧和自己的头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保住了和氏璧。第二年在渑池陪同赵王与秦王相会,在宴会上,用智慧和勇气,不但保护了赵王的平安,而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以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立了大功,任命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是赵国名将,战功赫赫,现在见原先的名末小吏蔺相如官位比自己高,非常不服,对部下说:“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不过动动口舌,就跃居高官,如果碰到他,我一定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处处回避廉颇。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外出,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他连忙吩咐车夫,把车子调转躲避,等到廉颇的车子走了以后,才继续前行。蔺相如的家臣都为他的这种举动感到不平和不满。对蔺相如说:“您的官职比廉颇高,为什么怕成这个样子呢?我们都为您的这种行为感到难过和羞耻,你还是让我们离开你吧?”蔺相如问家臣:“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强?”家臣们回答说:“那当然是秦王。”蔺相如说:“对呀!像秦王那样的威严,我竟敢在朝堂上大声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我虽然愚笨无能,难道我还会害怕廉将军吗?”家臣们听了蔺相如的话后,连忙问道:“那是为什么呢?”蔺相如说:“强大的秦国所以不敢进兵侵犯赵国,只是由于有我们俩人在。如果两只老虎互相争斗,势必都不能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缘故,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后,非常感动,就袒露肩膀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他说:“我这个浅薄卑贱的人,不了解将军胸怀宽阔到这种程度。”从此廉、蔺两人尽释前嫌,同心协力辅佐赵国免受秦国的侵吞。
可见,《素书》里的 “安莫安于忍辱”的“忍辱”是一种功力,是一种转变事物性质变化的策略和手段,绝不能把它理解为避灾免祸、苟且偷生的怯懦行为。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